御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八十六章 我很凶的,兰芳,御炎,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农业劳动力能够转行进工业生产领域。
在工业社会里,传统小农生产模式会占用太多的劳动力从事低效的农业工作,这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
这个目标对于土地稀少、常年械斗的两广、福建来说,难度应该是不大的,当地人虽然向往安稳和平的小农社会,但是现实状况使得他们也是最具有变通精神的一群人。
正如同集体农业在兰芳本土的发展使得兰芳的工业进程和全面军事化有了很大的底气,也推动了兰芳的农业技术革新。
有了这个经验,赵学宁认为在两广和福建推动这个治理方案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子。
军事胜利的同时,行政和经济上的手段也在不断地推进之中,另外,很多从兰芳本土运输而来的物资也在源源不断的输入两广和福建,装备给了正在展开集训的民团和绿营兵。
赵学宁对兰芳士兵有一定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有年龄上的要求,主打一个年轻、健康,对于绿营兵中过于年幼和年迈的士兵,他决定发给遣散费,清退回家。
留下青壮为主的士兵们编组成正规军的编制,然后进行一定时间的集训和思想教育,将他们初步改造为兰芳式的军队,并投入战争。
这是赵学宁这一阶段的重要计划。
为此,兰芳政府需要支出海量的军费用以购置各项物资、调配生产,也就是兰芳多年积累的财富数量很大,否则这个事情还真不好全面推进。
不过也就是此时此刻,就有一些嗅觉敏感的人们发现了机遇,主动向赵学宁提供了帮助。
比如清朝首富、同文行老板潘启,他作为十三行商人群体里第一个割掉辫子全面投效兰芳的人,得知兰芳大规模的军事、行政计划之后,主动捐资三百万两白银给到兰芳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意志。
赵学宁还真是有点惊讶了。
据说潘启此前为了换取紫禁城的好感,最多一次捐助了三十万两白银助军,而轮到自己这边,他直接出了十倍、三百万两白银帮助兰芳政府办事。
这可是一笔巨款,就算是面对十万大军的整备计划,也能做到人均三十两白银的额度,这个额度够一个青壮年的士兵吃好几年的粮食了。
赵学宁为此大喜,会见了潘启,向他表示了由衷的感谢,而潘启却表示这三百万两只是一个开始,之后如果赵学宁还有需求,可以向他提,他正在积极调动资金,准备支持兰芳的【驱逐鞑虏,再造中华】的伟大事业。
瞧瞧这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