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14章 这有个超大工程,奋斗在洪武末年,青史尽成灰,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人……而且这些人并不是衙役,而是以八品九品的小官小吏居多。他们到处忙碌,进进出出。
下面的情况要上呈,上面的命令要下达。
忙得好像陀螺,看了如果仔细看,就会发现,在繁忙之中,透着强大的秩序。
这些官员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弄清楚当地的情况真正了解治下是怎么回事。
有多少户口,有多少百姓,这是最基本的……可就是这一点,过去很多衙门都闹不清楚,怎么能指望他们治理好地方呢?
可是现在不同了,丁口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要是弄不清楚,就可以直接滚蛋了……除了丁口之外,还要弄清楚当地有多少道路,道路的情况如何,有多少水井,老百姓的饮水情况如何……要知道贫富差别,要知道有多少危房,又要知道每天会产生多少垃圾,这些废弃物又是怎么处理的……
当各种各样的数据汇集起来,有关应天的情况,就有了详细的概念。
有了这些之外后,再发展什么,也就有了眉目。
朱高燧跟商人提到的那些,也就能变成现实了。
比如说某地交通情况很差,有商人提出愿意修桥,地方衙门同意,并且愿意背书,就可以拿到朝廷的优惠贷款。
如果中间出了问题,从地方衙门到商人,都会被追究罪责。
而且随着这些工程的建设,肯定需要海量的原材料,这时候商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向朝廷取得扶助贷款。
接受了朝廷贷款之后,会有专门人员,根据工程落实的情况,分批次把贷款交给商人。
也就是说,有人想骗贷款,难度还是很大的。
除了要面临追究之外,还有就是无法拿到全款……这样也就降低了损失规模。
还是那句话,任何方式,都免不了弊端。
柳淳制定的这些规定还是有漏洞,依旧很粗糙……但是却不妨碍发挥良好的作用,因为柳淳是在真正面对这些问题,并且想方设法解决,而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样,直接当个甩手掌柜的,还美其名曰无为而治!
当这一套做法落实下去,整个应天的面貌就开始快速改变……原本城市密布的垃圾被清理出去,运到了专门的地方掩埋。
年久失修的道路和桥梁,重新修建起来。
泥土地换上了砂石,石板的桥面改成了水泥……尤其让老百姓惊叹的是朝廷一口气在应天增加了一百处取水点。而且九成都放在了贫困百姓集中的区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