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5章 天朝皇帝的宣称,大明不革命,王子虚,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到了西汉,又形成了更加具象化的另一种说辞,「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东汉又有「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
因为有了君臣宗藩体系,所以天朝皇帝要先问一嘴,你这个蛮夷服不服我,不服那就可以打。
在这种话语体系中,天朝皇帝拥有无限宣称。
臣子如果反对战争,最多是用劳民伤财,甚至于是打不过,不值得打,这样去劝阻。
没有人会认为,皇帝没有资格开疆拓土丶征服蛮夷。
这个皇帝的无限宣称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促进大一统的推手。
只要多个人都称王称帝了,那相互之间就必须争斗,理论上没有共存的可能,除非其中一方主动称臣。
只不过,这种过于宽泛的宣称,实际效果并不是很好。
但大明现在的情况,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武官还是文官,都倾向于开疆拓土。
武官能得战功能封爵,甚至能够裂土封藩建国。
文官系统能有更多的官职缺额,多一个省就有一组三四衙门,一堆官职可以往下分派安置。
本土的官员去海外,至少要直接升一级,调派出去空出缺来,下层官员也要跟着升职。
更底层的实际逻辑,还是大明的人口太多了。
大明本土已经有五亿人人,按照传统封建王朝的状态,土地承载力已经到极限了。
就算是朱简烜统一天下,事实上完成了一轮帝国重建,但人口和土地的数量比例并没有变。
而且现在的人口仍然在持续高速增长,每年几百上千万的速度非常吓人。
如果不是大明正在全面工业化,吸收了多馀的农业人口,有了化肥和海外的粮食,也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否则大明朝廷很难维持稳定。
所以大明必须持续向外移民,必须去海外开荒。
大明百姓现在也都知道,海外的荒地多的是,适合耕种的也多的是。
在大明本土,一家只有几亩地到十几亩地,但是到了海外,一家至少能分一百亩地。
朱简烜在深思熟虑之后,就把所有大学士和枢密使全部招过来。
下令开始整军备战,做打二十年仗的准备。
天工八年,大明的兵工厂生产效率全部拉满,枢密院和都督府来时徵召更多士兵,组织更多的移民团。
降低非洲的资源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