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希尔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章,万世师表,詹姆斯·希尔顿,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布鲁克菲尔德学校就在马路对面的一排老榆树后,被爬山虎覆盖着的围墙泛着黄褐色。围墙后是一个由一些18世纪的老楼围成的四方院子,远处是数英亩的运动场,与之相连的是小村庄和沼泽地。正如韦瑟比所说,布鲁克菲尔德是个有历史的地方。学校成立于伊丽莎白女王执政期间,最初是个文法学校[1]。要是学校的运气好点的话,也许会成为像哈罗公学[2]那样的名校。可惜运气没那么好。学校从开办以来经历了起起落落,既有辉煌的日子,也有差点关门的时候。在乔治一世[3]执政期间,学校曾有一段光辉岁月。不仅重建了主楼,还添置了不少教学设施。但从拿破仑战争[4]结束一直到维多利亚王朝中期[5],随着学生的数量的不断减少,学校也就没落了。1840年,韦瑟比来到这儿工作后,学校稍微有些起色,但之后便再也没能恢复到过去最辉煌的状态。尽管如此,这所学校也算是二流学校中的名校。几个有声望的家族一直支持着学校,而学校也培养了一些在当时举足轻重的人物,比如法官、议员、殖民统治者,以及一些贵族和主教。当然绝大多数人从学校毕业后都成为了商人、工厂主和专业人士,也有零星的几个人成为了乡绅和牧师。像布鲁克菲尔德这样的学校,尽管不是名校,但有时势利的人羞于承认自己从没听说过它。
若布鲁克菲尔德不是这样的学校,也不会聘用奇普斯了。说到奇普斯这个人,无论是在社交还是学术方面,都只能算泛泛之辈,绝非出众之人,没有超出布鲁克菲尔德学校的水准。
他是也花了一段时间才认识到这点。最初,他的梦想是成为名校的校长或是高级教师。这并非是因为他的自负或妄想,只是在20岁出头的年纪,他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很有抱负。但经过不断尝试和失败,他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比如他的学历并不高;还有尽管他维持课堂秩序的能力还不错,而且也在一直有所长进,但他并不能应付得了所有的情况。大约在1880年,也就是他在布鲁克菲尔德学校工作了10年后,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太可能在别的地方谋求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开始有了在这里安定下来的念头。40岁时,他在这里落地生根,日子过得很快活。50岁时,他成了同事眼中的老前辈。60岁时,在一个年轻新校长的带领下,他成了布鲁克菲尔德的老脸面——老布鲁克菲尔德晚宴上的贵宾,上诉法院在审理所有与布鲁克菲尔德历史和传统有关的案件时,他也是座上宾。1913年时,他65岁。那年他退休了,收到了一张支票、一张书桌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