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师尊之影
V·S·奈保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章 师尊之影,印度三部曲3:百万叛变的今天,V·S·奈保尔,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战争没有妄想。他这样写道:“就算遵守最高武德,任何战争都摆脱不了谋杀的成分。”
锡克兵在勒克瑙之役表现如此凶残,显然是为了向那些不到十年前才帮英军打败他们的“潘迪”报一箭之仇。同时,更广泛而言,他们也想报复穆斯林。锡克教徒促成穆斯林势力在勒克瑙及德里的式微,这件事从历史角度看并不令人意外,因为锡克教之所以会在一五○○年——大约哥伦布最后一次新世界航行之时——崛起,正是出于穆斯林迫害印度教徒所引起的悲愤。
维希瓦·纳特说过,印度教徒一直在反抗婆罗门正统;每一个反抗者都创立了各有僵硬规定的教派。佛陀奋起反抗,锡克教第一代师尊那纳克也奋起反抗。这两次反抗相隔了两千年,起因不同:佛陀因为领悟到肉体的脆弱而反叛;那纳克师尊的反抗或另立门户则是由于穆斯林入侵所造成的灾难而起——当时所有人都认定那会是永无止境的灾难。
那纳克师尊提出中庸之道、以和为贵的启示:他认为并无印度教徒,也无穆斯林,两种宗教信仰可以融合在一起。但是伊斯兰教有固定不变的信条,固定而无所不及的律规——这些都是那纳克式的思索和妥协无法适用的。当事者可以随时维护整套伊斯兰“律法”,一百年之后,在第五代师尊的年代,锡克教徒开始受到莫卧儿人迫害,因而殉难。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在第十代及末代师尊之时,锡克教有了固定形态,教徒也有了独特外貌:头发不得修剪,必须用头巾包起来,必须穿某种短裤,必须戴钢质手镯,必须佩刀。就这样,这些身上的标记每天都让一个男人不会忘掉他的身份。
随着莫卧儿势力在十八世纪前半叶的衰落,锡克教徒的势力和人数同时增长了。在受到蹂躏的印度北方,从莫卧儿帝国溃散到英国人抵达之间,兰吉特·辛格①的锡克王国存在了一小段时期。这是英国人于一八四九年借助“潘迪”所打败的王国。不过,那次败北并未带来太大的屈辱。甚至可以说,那次败北把锡克教徒往前推进了。
在帝国鼎盛之时,英国人对所有印度人一概持蔑视态度。甚至到了一八五八年大起义期间,罗素还观察到英国人对并肩作战的锡克兵持有这种轻蔑。但是,被纳入英属印度的版图之后,锡克人的获益却无可计数。他们有一百年的时间得以发展。如果没有与英国的这层关联,西北印度——假设不再有区域或宗教战争——可能不会比发现石油之前的伊朗或阿富汗好到哪儿去:贫穷、独裁统治、教育水平低下,比世界其他地区落后五六十年甚至更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