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来自殖民地的人
V·S·奈保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章 来自殖民地的人,印度三部曲1:幽暗国度,V·S·奈保尔,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彩,那是因为我觉得一般人(印度人也好,美国人也好)过度强调印度文化的灵性层面。事实上,古典文明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凸显精神价值。在古代印度,连那些携带骷髅的隐士和云游四海的高僧,都对生命充满热忱,能够在一场火葬仪式中看到轻松幽默的一面。历史中朴实无华的佛陀,在这些故事中,也化身为各种各样多姿多彩、充满生命力的人物,这些人物形象层层叠叠形成了一座高耸的万神殿。在某些故事中,连自由意志也可以变成主题。故事中有一个四处飘荡的精灵,在陷入混沌、无形的灵境之前,特地让自己化身为一种生命形式,以便享受生存的乐趣。我们真不敢相信,在一千年间会有那么多生命死亡。
《薄伽梵歌》以一种接近宣传家的热忱强力推广的种姓阶级制度,可被视为古代印度务实主义的一部分。它是古典印度的“生命”。如今,它已随着社会腐朽、僵化,而它的产物——上文所探讨的种姓阶级“功能”,变成了它现在唯一拥有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清洁工人的欠缺效率和商人短视无情的作风,又如何能避免呢?最近印度政府设立奖学金,奖励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青少年,却面临找不到候选人的窘境。孩子们都不敢让父母亲知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别人。但你不能因此一口咬定,印度人是懦弱的民族,不懂得欣赏见义勇为的美德。真正的原因是: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别人,是军人的“功能”,别人不应该越俎代庖,多管闲事。一个陌生人失足掉入河中,快被淹死了,在河岸上野餐的印度人会装作没看见,继续吃喝玩乐。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人人只为自己的“功能”负责,而功能是每个人和上帝之间的私人契约。实现一己的功能,就是实现《薄伽梵歌》所倡导的无私精神。这就是种姓阶级制度。毫无疑问,刚开始时,它是农业社会的一种有效的分工,但如今它却分隔“个人功能”和“社会义务”,分隔“职位”和“责任”。它变得欠缺效率,充满破坏性。它创造一种心态,阻挠所有的改革计划。它使印度人热爱演说。它使印度人耽于姿态和象征性的行动。
象征性的行动包括:植树周(官员们发表演说后,拍拍屁股走人,种下的树苗自生自灭,结果百分之七十的树苗都枯死了),消灭天花周(据报道,中央政府一位部长基于宗教理由,拒绝接种疫苗;花几个卢比,你可以向医疗人员购买接种证书),扑灭苍蝇周(官员们在某一个邦宣布举办这项活动,招来成群苍蝇),儿童日(报纸第一版刊登尼赫鲁总理针对儿童问题发表的一篇精彩动人的演说,最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