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上海一瞥
儒勒·凡尔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章 上海一瞥,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儒勒·凡尔纳,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中国有首歌谣:
监狱空荡,粮满仓;
香客踏穿庙前石,衙门门前空荡荡;
大夫走路,厨师骑马;
国家太平,人民安康。
尽管这首杰出的民谣适用于说明欧洲和美洲,但如果说这首民谣最不适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话,那就是此时的中国。
在中国,铁锹生锈,刀剑亮;监狱挤满,粮仓空;面包师闹饥荒,医生酒肉穿肠;尽管那些庙宇宝塔吸引了无数信徒,但衙门前还有不少人排队来告状。
大清帝国占地1300万平方英里,从北到南1600多英里,从东到西1800多英里。清朝尽可能做到治理得更完美。尽管中国平民百姓对待皇帝都怀着无限的崇拜敬仰,但外国人都明白这个“皇帝”是怎么回事。皇帝,这位天子、“臣民之父”,他几乎很少从威严幽僻的皇宫里出来,他的话就是法律,他掌握着臣民的生死大权,这一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认为大清帝国的税收应按出生权缴纳,在他的面前,所有的臣民都必须下跪。的确,他自己相信在这美好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要想使他醒悟过来,这根本不可能,他认为天子决不会有错。
金福是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与其生活在中国清朝官府的统治之下,还不如生活在欧洲权力之下好呢?他似乎这样想过,因为他没有选择住在上海其他地区,而是住在英国的租界。这大概是因为他在这里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上海市区坐落在黄浦江的左岸,黄浦江成直角从吴淞口汇入长江,然后消失在黄海。整个城市呈椭圆形,南北走向,四周是高大的城墙,只有五条通道通往市郊。鹅卵石铺路的小巷呈网状式,纵横交错,只有用机器才能清扫干净。街上的小店一家挨着一家,店老板守候在门口招待顾客。几座小寺庙和小教堂分布在市区各个角落。人们常去的娱乐场所是茶馆,里面有各种表演,非常热闹喧哗。这里是城市中心,有20多万人居住在这里。此外,这里还是重要的商业区。
有关法国租界,简直不值一提,相比之下它是最小的,还不到上海以北的圈地,延伸至洋泾浜河。洋泾浜河是英国领地的分界线,河岸上建有慈善会和耶稣会教堂。两个教会共同创办了一所供中国高中学生学习的学校,名叫济卡威,离上海市区4英里。这块小小的法国殖民地不能与其邻邦相比,就连1861年建造的10栋商业房也只留下3栋了,还有一栋是银行,而且是建在英国租界上的。美国租界与吴淞相邻,苏州河上的一座木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