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黑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译本序,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赫尔曼·黑塞,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巨型作品,只是断断续续地出版了一些诗歌、散文、评论和回忆等,比较重要的有:短篇小说集《寓言集》(1935),诗集《花枝集》(1945),散文、回忆集《梦之旅》(1945),论文集《战争与和平》(1946)和《书信集》(1951)等。
<h2>三、“孤独者的音乐”</h2>
黑塞的创作生涯始于诗歌,也终于诗歌。他的诗歌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富于音乐节奏和民歌色彩的浪漫气息,表现出对旅行、自然和朴素事物的爱好,和他小说中的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气息完全一致。在他早期诗歌中,这种孤独、感伤的气息最为浓郁,黑塞一本早年的诗集,题名就叫《孤独者的音乐》,其中一首诗《雾中》写一个人在雾中孤身散步所感,诗中反复吟咏人生的孤单,表达了诗人孤独的经历,摘引两节如下:
“在雾中散步多么奇妙!一木一石都很孤独,没有一棵树看到另一棵,每一棵都很孤独。”
“在雾中散步多么奇妙!人生十分孤独,没有一个人看出另一个,每一个都很孤独。”6
黑塞的早期小说中最主要的三部:《彼得·卡门青特》、《在轮下》和《克诺尔普》,它们虽然题材不同,写作手法不同,却共同回响着黑塞早年作品特有的田园诗风格的抒情气息,同作者中、后期作品比较阴郁、多思多虑,甚至迷茫宿命的色彩有明显区别。
《彼得·卡门青特》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青年。他想写作,便着意和艺术家、文学编辑以及有文化的人交往,听任自己沉溺在颓废的生活中。但是彼得很快便认识了这种“现代文明”的卑陋堕落,感觉自己在这样的社会中是一个“永恒的陌路人”。他又回到故乡,在纯朴的人民中,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找到了温暖、亲切和真实的生活,并从基督教圣徒圣法兰西斯的博爱精神中找到了内心的平衡。
这是黑塞第一部获得成功的小说,虽然艺术上不够成熟,彼得这个自然之子的形象也比较浅薄,但在抒情以及梦幻似的理想世界的刻画上却首次显示了黑塞描摹自然风光精细微妙、文笔优美的艺术特点。关于这部小说,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有过一句形象的评语,他说:读过《彼得·卡门青特》之后,“这本书就像一摞充满了某种清凉的、带着秋天的斑斓色彩和涩味的纸张深深进入了人们的脑海之中。”7
早在一九一○年,黑塞就已读了印度和中国的大量宗教、哲学著作,特别崇拜《道德经》中老子的道德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