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楠苏伊提示您:看后求收藏(3040,在北宋靠摆摊,易楠苏伊,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能同意二郎哥娶杏花的。
这不关她的事,张希瑶也没有多想。
练了一会儿字,张希瑶就进院子看她的成果。
红糖已经凝固成行,她把称找过来,称重。
其实古代的称都是十六两。有个成语叫“半斤八两”,半斤其实就是八两。可这本书的作者可能是为了方便读者辨认,称都是按十两来写的。
红糖刚好是二两。两斤甜菜熬成红糖是二两。相当于一斤甜菜熬出一两红糖。
甜菜的产量是非常高的。如果一亩地产量是一千斤,那熬成红糖就是一百斤。现在红糖卖价是20文一斤,那一亩的收益就是两贯钱。
这还是往低了说。甜菜的个头跟萝卜相差无几,而这古代萝卜的产量也能达到两三千斤。也就是说这收益还能翻倍增长。
要知道最好的田,小麦一亩地的产量也就220斤,小亩售价是两文五三,也就是556文。甜菜足足比小麦翻了三倍。
如果她将地全部种植甜菜,她不仅不会亏钱,还能赚钱。
她将心头的喜悦压下,如果她有许多亩地,完全可以全部种植甜菜。只是问题来了,她上哪弄这么多甜菜种子?
只靠山里那十来颗甜菜,别说十亩地,恐怕两分地都够呛。
她摸摸下巴,既然这时候已经有了甜菜,没理由只在山里出现,肯定有地方种植,只是他们没发现甜菜可从从中提出去蔗糖,所以一直当蔬菜来吃。
下午太阳还没下山,张大伯一行人就回来了。
张婆子看到孙女在家,就兴冲冲招手让她过来,“你做的豆饼特别好吃,卖得也好。以后咱家豆饼就不自己吃了,全拿去卖。”
张希瑶巴不得呢。天天吃豆饼,她早就吃够了。
“那我把筛出来的麦麸喂猪?”张希瑶试探问。
张婆子有点肉疼,可想到里面掺了麦麸肯定不好卖,她也就答应了,“行!听你的。”
张希瑶问今天怎么卖这么快。
“今天书院休沐,你大伯二伯没去书院,就在福华街卖。我和大郎去坊里叫卖。咱们卖得差不多就回来了。”张婆子把情况简单说了一遍。
她是个闲不住的性子,让孙女做晚饭,她就叫张大伯和张二伯一起下地开荒。
吃晚饭时,张大伯就叹息,“到底是人多。一起开荒,三五天就能把二十亩地全开好了。”
张希瑶冲张老头道,“阿爷,既然开地这么便宜,不如多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