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娜215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章 大汉华章(29),我在故宫装猫的日子,洛娜215,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这小弟实在乖,阿孺拿了个麻绳给她弟弟围了一块地方,又给小弟塞了一把小木刀。
她弟弟就真的在那个小圈子里头持续锻炼,每日都要完成蹲马步一个时辰,持刀劈砍五百下,再练倒立、举石等等,少一个都不干。
不说弟弟,就算是阿孺也是极其执拗,该说不愧是亲姐弟嘛。
夏安然不懂,芸娘一摸底就知道阿孺全然是外行人。绣娘和织娘说起来是同行,其实差别可多,这感觉大概就和水彩和油画的差异相似。
外行觉得就是隔壁,内行觉得却是好几座山。
她只提点了几句,阿孺便懂了她的暗示,但在那之后她一直跟着学,拼命练,加上于他们而言缂丝也是新工艺,同样需要适应,双方的进度倒是都差不多。但能从一个全无底子的外行人做到如今地步,已经足够让芸娘佩服。
就冲着姐弟两的这分子执拗劲,芸娘便有意与他们交好。
如此,方才让这极为长脸的第一件缂丝作品落在了阿孺身上。
缂丝是一把双刃剑。
缂丝技术起源于汉代成熟于唐宋之间,而它的巅峰却是在明清两代。宋朝的缂丝技艺主要用来以制作画卷和帝后服饰为主,而到了明清两代,缂丝却成为了皇家御用的服装制造,伴随金线、羽毛等名贵物品的加入,缂丝渐渐成为了带着皇权、尊贵象征的记忆。
在他的印象里,万历皇帝有一件缂丝龙袍,整整制造了十五年,后世的文物管理人员想要找能够复刻这间龙袍的民间匠人走遍了整个中国方才找到一位大师。
而到了清朝,江南的丝织业彻底被绑上了皇家的大船,最鼎盛之时有将近十万人从事织造业,靠着丝织品,江南差点便兴起资本主义商业的萌芽,可见其利润之大。
和制造瓷器一样,夏安然把这项技术提前捣鼓出来的目的都是为了倾销给匈奴人。
中行悦眼光毒辣,人也不好对付,一个瓷器可能并不足以能够吸引人,而且瓷器起初想要打入匈奴市场有些难,毕竟瓷器体量巨大,不方便走私。
而丝织品便不是如此。
它轻薄、可折叠、昂贵的特点注定了它是走私商人最爱的货品。即便是匈奴官方禁止匈奴本部穿着丝绸的情况下,丝绸的走私贸易从未停止过。
何况单纯就服装角度而言,丝织品的确比不上兽皮的硬度,丝织品最多也就是穿起来比较舒服,但是加上缂丝呢?
又或者加上织锦呢?织锦比起缂丝来说,它的的制作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