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上卷 第十七章,这边风景,王蒙,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尼牙孜厚颜多喝牛杂汤
穆萨队长大言不惭而又油腔滑调
麦收即将开始,到处是一种大战前夕的匆忙、热闹、杂乱而又轻松的气氛。伊犁地区的农作物是以小麦为主的,麦收的任务要比秋收重得多。跃进公社爱国大队七队社员大小口三百多人,耕地四千多亩,其中两千五百亩种的都是小麦。另外,还有旱田的春麦数百亩,今年也获得了过得去的收成。从这个数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伊犁地区(北疆其他地区也类似)夏收的可观的规模,是关内其他产麦区所不能比拟的。平均每个劳力有三十多亩麦子要割,这就要二十多天的时间。实际上仅仅地里的收割也要月把时间,因为总还有些强劳力要干别的事情。有一些弱劳力、半劳力完不成每天一亩的定额。另一方面,这里夏收期间降雨的机会和雨量都是很少的,夏收不像内地那样具有龙口夺粮、十万火急的性质。规模大,时间长,是这里夏收的特点。从开镰到入仓完毕往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少数地多人少工作又有些拖拉的地方,场上打麦的工作可以一直拖到第二年春天,这在内地大概也要当作奇闻的。
所以,麦收前总要进行一次大动员,不论是木匠、铁匠、成衣匠、理发匠、看磨坊者、烧制陶土器皿的匠人……在这个月当中,全部要投入夏收。供销社的售货员、卫生站的医生、学校的教师和外贸站鞣毛皮的技工……给他们也都规定了相当高的割麦任务。至于社员当中,更不要说了,瞎子、跛子,至少也还可以泡泡芨芨草打打腰子。总之,凡是喘气的、能动的都要为麦收尽一分力。即使最落后的家伙,一般说来这个时候也是不敢逃避的。
今天,依照惯例,一大早七队的社员就向庄子方向集中,将要在庄子举行麦收动员会。会后,每户预发几元零花钱,各户把需要的盐、茶、鞋子、电池、灯油等杂物买下,也算是战斗前后勤准备的一部分;等“仗”打响了再请假去供销门市部买东西,那是不允许的。最后,还有一顿聚餐:农忙食堂已经就绪——调了人,磨了面,砌了灶,架了锅,修了土炉,腾了厨房,而且最诱人的是:已于凌晨宰了牛。
一到庄子,就可以感到这种节日气氛。空气里弥漫着青草、牛粪和柴烟的气味。以乌尔汗为首的几名妇女正在洗牛杂碎,一道小渠里的流水都变成了绿色的了。米琪儿婉在另一侧的大木桶里洗面团,洗出淀粉水来灌到牛肺里:本来拳头那么大小的牛肺灌得五倍地、十倍地、滚瓜溜圆地膨胀起来,不熟悉的人看到它这样胀大会因为怕它“爆炸”惊叫起来的。泰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