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弥太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不去评定他人,谢谢你,松浦弥太郎,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不将人分类来挑选交往对象,相反地,我让自己站在“被挑选”的立场上。
“那个○○啊,是这种人哦。”
“像这种类型的人,一定会○○的。”
像这样的成见,我们应该舍弃。
不持偏见。
舍弃刻板印象。
如果不让自己的脑袋尽可能保持柔软,就无法自由自在地与各式各样的人来往。
一旦去作出评定,肩膀就会用力。而你的力气也会传达给对方,使对方警戒。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最坏的情况:你无法敞开心门,别人也不肯卸下心防。如此这般的邂逅,岂不是太可悲了。
一开始就给别人贴标签,断定对方是“那样的人”,就像是在打造一段一开始就困在小盒子里的绑手绑脚的人际关系。
见识可以成为你的力量,但要是变得过分聪明,你就会渐渐失去感受能力。
性别、年龄、职业、兴趣、着装打扮、居住地。
是否结了婚?有没有工作?有没有孩子?
光靠这些信息就能评判对方是什么“类型”吗?
就算和你“类型”不同,并不表示你们的想法就不一样。而就算同属一种社群,也不必然保证一定能合得来。或是,因为过去和某个领域的人打交道时有过不愉快的经验,之后便认定在同一领域工作的人也会干出同样的行径,这么想真的对吗?
我一直认为,那些用来给人分类的见识,根本就不需要。
因为轻率的判断会遮蔽我们的视线。
我决定要相信自己注视对方时的亲身感受。
事先去调查某人的风评,这种行为毫无道理。谣言或从别人那里听来的闲话,如果可能,最好也忘掉。
“今天见面的那个B,我的朋友A说是‘很讨厌的人’,所以他一定很讨人厌吧。”
但究竟是这样的吗?
人与人的交往其实就像花纹繁复的壁毯,某些部分因为织线的颜色而显得暗沉,有些地方却又可能呈现令人惊艳的美丽色彩。
A是自己重要的朋友,他可能没有说谎。对A而言,B或许真的是个讨厌的人。即便如此,对你而言,B并不一定就是个讨厌的人。
你和A感情很好,但同时你也可能和与A不合的B相处融洽。人际关系有时候会呈现出不协调的花纹,但或许这正是有趣的地方。
另一方面,最好也避免在一开始就抱持“这个人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