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6页,都市的人生,张爱玲,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怪武侠有兴趣,仿佛就是大门外的世界。到了四○、五○年代,社会小说早已变质而消灭,
我每次看到封底的书目总是心往下沉,想着:“书都看完了怎么办?”
在国外也有个时期看美国的内幕小说,都是代用品。应当称为行业小说,除了“隔行如
隔山”,也没有甚么内幕。每一行有一本:飞机场、医院、旅馆业、影业、时装业、大使
馆、大选筹备会、牛仔竞技场、警探黑社会等。内中最好的一本不是小说,讲广告业,是一
个广告商杰利·戴拉·范米纳(delfea)自己动笔写的,录音带式的漫
谈,经另人整理删节,还是很多重复。书题叫《来自给你们珍珠港的好人》,是作者戏拟日
制电视机广告。
行业小说自然相当内行,沾到真人实事,又须要改头换面,避免被控破坏名誉。相反
地,又有假装影射名人的,如《国王》(“thekg”)——借用已故影星克拉克盖
博绰号,写歌星法兰克辛纳屈——《恋爱机器》——前cbs电视总经理吉姆·奥勃瑞,绰
号“笑面响尾蛇”——务必一望而知是某人的故事,而到节骨眼上给“掉包”换上一般通俗
小说情节,骗骗读者,也绝对不会开罪本人。这都煞费苦心,再加上结构穿插气氛,但是我
觉得远不及中国的社会小说。
社会小说这名称,似乎是二○年代才有,是从《儒林外史》到《官场现形记》一脉相传
下来的,内容看上去都是纪实,结构本来也就松散,散漫到一个地步,连主题上的统一性也
不要了,也是一种自然的趋势。清末民初的讽刺小说的宣传教育性,被新文艺继承了去,章
回小说不再震聋发聩,有些如《歇浦潮》还是讽刺,一般连讽刺也冲淡了,止于世故。对新
的一切感到幻灭,对旧道德虽然怀恋,也遥远黯淡。三○年代有一本题作《人心大变》,平
襟亚著,这句话在社会小说里是老调。但是骂归骂,有点像西方书评人的口头禅“爱恨关
系”,形容有些作者对自己的背景,既爱又恨,因为是他深知的唯一的世界。不过在这里
“恨”字太重,改“憎”比较妥贴。
《人海潮》最早,看那版本与插图像是一○年代末或二○初,文笔很差,与三○年代有
一部不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