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义忠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单元 乡愁不再狭隘,正方形的乡愁,阮义忠,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绚丽的观光活动,丧失了敬天爱地的酬神胸怀,离信仰与传统愈来愈远。
那年,一位画家好友邀我到他西港老家做客,挑的日子正是三年才有一次的“王船祭”。说起王爷绕境,全台湾最被称颂的就是“南东港,北西港”。东港的东隆宫和西港的庆安宫,无论在场面、声势、历史地位上都独步全台。三年一度的“王船祭”也就是庆安宫“做醮”,整个期间西港万人空巷,宛如不夜城,比过年要热闹几十倍!
西港是本省最穷的地区之一,水质含碱重,连洗澡肥皂都不大容易起泡,饮用水的怪味儿就更不用说了。土地不肥,作物不茂盛,人也容易罹患各种疾病。正因为如此,烧王船、送瘟神等去煞祈福的活动历久不衰。好友在这么穷困的地方长大,却非常上进,以国画扬名宝岛。
其实,早在1974年,庆典的商业气息还不浓时,我就来拍过了。但友人盛情邀约,我也就欣然前往。由于没工作压力,拍得特别轻松,有点像度假,虽拿着120相机,也没特别想抢镜头。直到王船在冥纸堆中燃起,我才想捕捉那位乩童与船头的关系。
乩童面朝船首施展步罡踏斗,我也不得不随着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移动。乩童跟神明联系上了没,我不清楚,倒是觉得我和他之间,仿佛有条看不见的傀儡线。
<img src="/uploads/allimg/200411/1-20041111253K60.jpg" />
台南南鲲鯓,1976
<h2>
精神折磨</h2>
那年去南鲲鯓,是被一位研究民间曲艺的学者拉去的,结果没在庙会里听到可采集的民间歌谣,倒是看到了全省大小庙宇的乩童大会串。
乩童是道教仪式中的一种灵媒,被认为是神明或鬼魂与人类的媒介,多由男性担任,年龄不拘,产生方式据说分为宫庙神明拣选、师徒相传以及自我发功。有研究指出,台湾的乩童,在语源或出处上比较接近东南亚地区的巫术,与道教仪式不太一样。是否属实,我就不清楚了。总之,台湾乩童上身的神明多为王爷、三太子、天上圣母、济公,服务项目还包括替收惊,甚至医病。
乩童还有文乩、武乩之分,神明附身时称为“起乩”。文乩大致是手执香支,以吟唱、口述的方式帮信众医病、解惑;武乩则主要帮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