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邸报,雪隐鹭鸶:《金瓶梅》的声色与虚无,格非,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点,这不是什么缺点,而恰恰是此书的高明之处。而这份虚拟的邸报,倒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得以窥探到作者对于当时社会政治所持有的基本立场。
首先,这份邸报虽然被假托于宋代的宇文虚中(1079——1146)之手,但仍能反映出叙事者对当时社会朋党固结、内外蒙蔽、政治荒弛的现实,感到忧心如焚:
<blockquote>数年以来,遭灾致异,丧本伤元;役重赋烦,生民离散……天下之膏腴已尽,国家之纲纪废弛。</blockquote>
这是对天下大势的基本判断。我们知道,这份奏章的中心主题,说的是边患和虏情。作者将当时的大明朝,比喻为一个渐入膏肓的病人。而面对边患外敌的威胁,当务之急是“元气内充,荣卫外扞”以培养恢复元气,上应天意,下抚人心,而不是轻启战端,迭招兵戈,以希宠固位,利禄自资。
在这份邸报中,最让人感到意味深长的是这样一句话:“然未闻内无夷狄而外萌夷狄之患者。”大概是因为这句话说得有点拗口,绣像本的作者将这句话改成了:“然未闻内无蛀蠹而外有腐朽之患者。”绣像本的修改,着眼于对“蛀蠹”的批判,矛头直指当权误国的奸臣,当然也可以读得通。而词话本将“内夷狄”与“外夷狄”并置,实际上别有所指。
“内夷狄”者,买办也,或者说,是“外夷狄”的国内代言人。不论是万历年间福建、浙江的倭乱,还是崇祯朝辽东沿海的女真之患,“内夷狄”的身影,可谓是若隐若现。万历朝的硬骨头官员朱纨,正是因为厉行海禁以息倭乱,反遭“内夷狄”的弹劾,最终服毒自尽。而后来崇祯朝的袁崇焕,竟然也惨死于“内夷狄”之手。由于明代海洋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内、外夷狄基于共同利益的互相勾结,可以说是明代政治和军事面临的一大痼疾。《金瓶梅》作者如此措辞,似不为无因。
联想到宋代的宇文虚中的一生行藏,也让人不胜唏嘘。他因出使金国而滞留外邦,“卧底”十八年,心心念念要保辅徽宗、钦宗二帝南归,最后落得个全家百余口尽数丧命的下场。实际上他并非死于金人罗织的“图书案”,而是死于秦桧等“内夷狄”之手——秦桧不仅将宇文虚中实为大宋卧底的情报,故意泄露给金人,甚至不顾宇文虚中的强烈反对,将他在南京的一家老小尽数送往金国,很明显是暗示他打消“南归”的念头。
《金瓶梅》将这样一份邸报,托于宇文虚中之手,想必不是信手涂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