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章 一心会的形象代言人,我不是袁术,御炎,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产业的人,平民就成为所有有产业而没有官职的人。
那么没有产业的人呢?
大抵就是“流、氓”了。
所以这个“民为贵”,到底是说老百姓最珍贵,还是有产业的人最珍贵,所指对象到底是一大群人还是特定的一小群人,倒也不是那么好判断的。
不过这都没关系,不妨碍袁树对此进行“曲解”。
注解的时候,袁树特地对这一句进行注解——
【民,人也,乃一国之全体国人。
社,土地之神灵,稷,稻谷之神灵,社稷合一,即为国土与粮食。
君,一国之君也。
盖孟子以国人为重,国土次之,国君最轻,何也?无人、土,安得有国?无国,安有君?如是也。】
除此之外,很多地方袁树也对其进行了魔改。
比如【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这里的书指的是《尚书》,武成是尚书中的《武成》篇章。
讲的是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因为助战的人多,所以死的人也很多,死掉的人流出来的血太多,以至于舂米的木槌都漂了起来。
而孟子表示自己不相信这些,认为以武王这样仁义的人去讨伐纣王这样不仁义的人,怎么至于死那么多人呢?
以正义伐不义,不应该是敌军倒戈、我军大获全胜吗?
意思是这么个意思。
但是从单纯的历史角度来说,武王伐纣就是一场突击战,对于当时的军队、人民来说,字都不认识,啥都不了解,根本无所谓仁或者不仁,无非是谁的战术用得好,谁的激励给得多,谁的抚恤工作做得好。
所以牧野之战死人多是可以理解的。
孟子所说的则是典型的酸腐之言,唯心到了极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所表达的另一种精神是值得认可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
把书从《尚书》改为代指全部书籍,从而表达出一种不盲从、有自我意志的意思,那就很美妙了。
书里的东西不能全部相信,儒家经典也不能全部相信,你看,儒家著名门徒孟子都这样说了,你们又怎么能完全相信儒家经典呢?
给我学会怀疑啊混蛋!
所以袁树就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魔改注解。
【书,尚书也,武成,尚书篇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