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四百一十七章 去安济坊分糕点,北宋振兴攻略,吾谁与归,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帝出谋划策。
“虎皮啊,有的是,王节度使在送完年礼之后,带着他去打一头。”赵桓肯定的说道。
算是把完颜宗干想要扯虎皮的事,给定了下来。
送年礼,就是赵桓现在要做的事。马上就要过年了,作为大宋的皇帝,需要亲自到大宋的百官家里送炭。
雪中送炭,是大宋皇室的一项传统,传自宋太宗赵光义。
淳化四年二月壬戌,宋太宗裹着狐狸皮草做的冕服,坐在满是火盆的延福宫里,却心系汴京的百姓!下诏:
赐京城高年帛,百岁者一人加赐涂金带。是日,雨雪,大寒,再遗中使赐孤老贫穷人千钱、米炭。
当然赵光义雪中送炭钱米,是确有其事,但是此举背后的目的,是笼络朝臣。
普通人家有几个百岁的人呢?而且这个孤老贫穷的界限,标准都是谁定下来的?
直到了仁宗的时候,仁宗开始正式制定了标准,这些钱米炭才送到了需要的人手中。
这个传统其实中断了二十多年了,赵佶懒得做这些事,连体恤爱民的表面文章,都懒得做。
赵桓这是登基以后,过的第一个年。
他人设一直是仁善,他也一直这么在做,除了对金人。
他准备就这么把仁善的人设做一辈子,至于自己本身到底是真的仁善,还是假仁善,作为皇帝,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的态度。
赵桓的第一站,是汴京居养院和安济坊,居养院住的是汴京城五十岁以上,膝下无子女的老人,而安济坊是收留没有了父母的儿童。
赵桓对蔡京不讨厌,蔡京归京时,赵桓也没有赐死他,只是定了个流放,任其自生自灭。
除了考虑赵佶在位二十六年那些遗留的政治力量以外,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蔡京这个人,确实有点东西。
在大宋这个时代,安济坊收拢孤儿的地方,居然没有变成买卖人丁的场所,足见其下了绝大的力气在做这件事。
赵桓下了车驾,看到了奔跑在街头安济坊的小孩,穿着新做的棉服,在院子里随意的跑动着,偶尔捡起地上的雪团,丢的别人浑身都是。
嬉笑欢闹之声不绝于耳。
赵桓忽然觉得自己批阅札子把桌子上的漆都给磨平了,非常值得。
当然那桌子被赵英给换掉了。
这个憨憨赵英,一点都不懂圣意!换了桌子!朕还得磨一年,才能显得朕勤政为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