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物观察
《看历史》杂志 主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章 人物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Ⅲ:历史的缝隙与灰烬,《看历史》杂志 主编,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仿战国四公子,不惜重金广揽人才。极盛时期,其门客多达三千余人。秦王年幼,尚未亲政,想在政治上大有作为的李斯只能投靠吕不韦,成为其门下的舍人。
吕不韦的相国府俨然一座稷下学宫,各种流派的学者文人汇聚一堂,或著述,或辩论,好不热闹。吕不韦倒也礼贤下士,经常光临辩论会场,聆听学者们的思想交锋。后来,吕不韦将门客们精彩的言论编撰结集成为著名的《吕氏春秋》,这是后话。李斯初入相国府,虽然只是一个身份不高的舍人,但衣食无忧,既可以参与学者间的辩论,又可以埋头做自己的学问,像老师在稷下学宫那样“不治而议论”,同样可以影响秦国的政治,实现自己的理想。
但是,李斯并不甘心做一个纯粹的舍人,他选择了一条直接介入政治的道路——入仕。尽管相国府食客三千,但真正具备大师级水准的人却少得可怜。李斯受教于儒学大师荀子,其思想之深邃,论辩之宏富,远非其他门客所能比肩。不久后,吕不韦就发现了李斯,任命他为郎官,名义上是保卫秦王嬴政的安全,实则为吕不韦安插于秦王身边的眼线。
李斯对这个安排欣然受之。在士途和仕途之间,李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从这一刻开始,它将告别过去的士人生活。
<h3>
王道还是霸道</h3>
李斯的入仕并不违背老师的儒道,荀子自己就当着兰陵县令。但是,从孔子开始,儒家始终坚持君臣之间必须保持相对的关系。荀子时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为臣之道“从道不从君”,必须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
尽管荀子一再告诫“勿违为师之道”,但身陷仕途的李斯很快做出了违背师门的选择。李斯仔细地考察着尚未成年的秦王,发现秦王嬴政不甘心做一个傀儡,一心要实现伟大抱负。于是李斯很快做出了一个深谋远虑的决定,投靠秦王。
李斯不愧为荀子的得意门生,其游说之术堪称绝伦。他深知,在崇尚霸道的秦国,引导秦王以儒术治天下,无异于缘木求鱼。于是,他决定投其所好,以霸道取悦秦王。
李斯对秦王说:“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