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宜庄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五、相隔十一年的两次访谈,八旗子弟的世界,定宜庄,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又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将报刊上一篇篇对北京的回忆,用心地剪下来、再贴到本子里的呢?其实,这两本书还有这个剪报本传递给我的情感方面的信息,也许还要多过他下面这篇口述。因为后来东老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北京,而且可以年年回来,思乡之情比起当年自会冲淡很多。可是,并非所有人都有他的幸运,比如《故都风物》的那位作者陈鸿年就早已去世,再无回乡的机会了。</i>
定:今天跟你们聊聊,我也可以学好多东西。十年前您跟我聊过一次,那时候两岸的关系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我还没有来过台湾,您讲的好多东西跟我上学时学的都不一样。有些东西想想觉得特别有意思。您看您二老现在讲话还是一口京腔。
东普以下简称东:我在北京坐计程车经常有司机跟我聊天:“听您讲话是北京人,可是您不像啊”,我说我是从小儿生长在这儿。我动作上不像北京人,像是外来的,可是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有一次,1990年,我由北京坐火车到上海,差不多17个小时,就跟人聊,人说我一看你就是外来的,我说您怎么看的,他说一上火车您让别人先走,哪儿有这种事啊。我说我有这个票,这个位子,先上后上不是一样吗,我干吗要跟人挤呢,我后上这位子不还是我的吗?
定:人家那是为了占位子好放行李。
东:是呀,这是我到了上海才知道的。到了上海我坐飞机回来,一上飞机场这个跑啊,我说你们叽里咕噜地跑什么呢?他也是要赶快上,占位子,塞东西。还有就是气质不一样,不管你穿什么衣裳。
……五六十年哪,一晃就过来了。
<h3>1.东普先生对北京的回忆</h3>
东:我出生是在1923年。我的祖上好像是副都统,还到过伊犁,我小时候听说过伊犁马,那时候还不晓得伊犁在哪儿呢。可能清朝时候去打仗,跟西域方面,有人造反了,平定西域,可能是一个武官,不是文官。那是很早的时候,哪一代都不知道了。在我爷爷那一代也没有谈过这个。
原来我们住在灵官胡同注120,灵官庙,就是安定门里,城墙往南走的第一个胡同,因为北城是镶黄旗,东城就是白旗。我们正房有三间,北房啊,两边还有一间叫耳房,那间房子老锁着门,里边有一个很高的椅子,谁也不能坐,说是当初皇上上这儿来坐的,搁得很高,没办法坐。所以我们知道我们不是爱新觉罗,不是皇帝的本家,是功臣。因为我们马佳氏也是一个大姓。
定:那个宅子是不是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