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直播

许纪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一章 新儒家的治国方案,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许纪霖,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然无存。在三重巨变之中,儒家文化逐渐与教育、政治和社会的基本建制分离,成为失去了躯体的孤魂和无所依附、四处飘荡的幽灵。

余英时先生指出,传统儒学的生命力在于通过制度化来全面安排人间秩序,当制度化的儒学死亡之后,其已成为一个游魂。这个游魂即使发展出一套可以与西学抗衡的道德哲学,也无法再借尸还魂,[3]“儒家通过建制化而全面支配中国人的生活秩序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有志为儒家‘招魂’的人不必再在这一方面枉抛心力”。在余先生看来,儒家的现代出路在于日常人生化,避开建制而致力于精神价值的重建,放弃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在修身、齐家层次发挥重要作用。[4]

余先生的断言是否有理姑且不论,事实上,纵观整个20世纪,几代新儒家的努力,的确基本是在修身、齐家层面,而对于治国、平天下,贡献甚微。儒家的修、齐、治、平,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由于各代儒家分别突出其中的不同面向,呈现出政治儒学(西汉的董仲舒)、心性儒学(宋代的朱熹)和社会儒学(明代的王阳明)等多种取向。进入20世纪之后,儒学开始衰落。政治儒学在经历了戊戌变法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之后,最终失去了与制度的血脉相连,沉寂良久。社会儒学在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推动下,几度挣扎,又几度复兴,试图为中国的社会重建奠定儒学的伦理基础,最终归于沉寂。反而是心性儒学,经过熊十力、牟宗三和唐君毅两代新儒家的努力,终于蔚呈大观,修得成果,成为20世纪儒学的主流。

新儒家的心性之学,所面临的是现代性过程中的意义缺失、认同迷惘和道德危机的问题。为重建中国人的心灵秩序,新儒家们沉潜往复,穷究义理,建立了宏大的形而上宇宙结构和道德世界,在哲学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今仍是学院派儒学再三嚼咀、反复玩味的思想传统。然而,心性儒学依然是义理层面的学说,在当今的学院高墙之内,义理蜕变为学理,越来越缺乏现实的生命力,更与制度的重建相隔。自然,新儒家并非仅仅注重于内圣,从牟宗三到徐复观,念念在兹的是老内圣如何开出新外王,如何从儒学的道德主体“自我坎陷”,发展出制度性的知性主体,建立起现代的民主政道。牟宗三先生说: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之中,只有君臣如何治理天下的治道,而无客观化的制度政道,因此“为君难,为相亦难,相夹逼于上下两端中,直不能维持其政治上之独立性与客观性。因上之君、下之民但不能客观化故也。吾每感此而兴无涯之悲痛,遂发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它小说相关阅读More+

就这么漂来漂去

韩寒

魅魔的生存游戏

zhuanyongj。

给豪门傻子当老婆的日子

多金少女猫

惊,状元兄长的俊美先生是太子

奕宁兮

三郎今天来下聘(重生)

青云上

穿书嫁糙汉,我靠美食宠夫养崽

富贵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