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直播

许纪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四章 五四: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运动,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许纪霖,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伴随着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爱国主义在神州大地业已成为强大而广泛的意识形态。1919年的五四运动,[1]长期以来也被教科书和主流媒体定格为一场爱国主义的集体记忆,被周期性地顶礼膜拜。固然,五四运动有其爱国主义的面相,但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它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所掀起的世界主义、再造社会以及个人的崛起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即便在对五四的研究似乎已汗牛充栋的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有重新反思的空间。

在这里,不妨重提五四运动总指挥傅斯年对五四运动的阐释。在运动发生过后的半年左右,傅斯年撰文指出:“若说这五四运动单是爱国运动,我便不赞一词了:我对这五四运动所以重视的,为它的出发点是直接行动,是唤起公众责任心的运动。我是绝不主张国家主义的人,然而人类生活的发挥,全以责任心为基石。”[2]从中可以看到,傅斯年对五四的理解,不是简单地将其视为抗拒强权的爱国运动,而是在世界主义精神感召之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捍卫公理、捍卫全球价值的普世性运动。

张灏先生一再强调,五四运动具有复杂的两歧性取向,既有民族主义的关怀,又有世界主义的精神,二者之间呈现出复杂的吊诡关系。[3]五四的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爱国运动与社会运动如何历史地互相纠缠、彼此镶嵌?我们不妨回到中国近代的思想脉络与历史语境之中详加考察。

<h3>一、晚清的“世界的国家”</h3>

在中国思想传统之中,只有王朝与天下,并没有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念。19世纪中叶以后,当中国被迫卷入弱肉强食的世界竞争体系时,遂萌发民族国家意识。近代的国家,有对内与对外两个面相。对内相对于个人(国民),对外相对于世界。在近代中国思想史上,国家与个人、国家与世界的观念是同时诞生的。

晚清所出现的国家观念,主要是国家有机体论。近代的国家理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国家工具论,另一种是德国的国家有机体论。国家工具论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国家观,它认为社会中最重要的是原子式的个人,这些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而国家仅仅是维持公共秩序、捍卫个人基本权利的工具;有机论的国家观则认为国家就像一个有机体,由国民组成,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虽然个人有其内在价值,但国家作为国民有机体之整体,也有其自身的目的。

在晚清,国家工具论的影响比较有限,而国家有机体论的影响要大得多。以斯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其它小说相关阅读More+

斗破:炎帝请克制,为兄真挺朴实

冷萃不加冰

绝色风华

匿名

异界之武步天下

陈逸在映月坞

我是特勤啊,怎么全是变态技能?

KISS云中

穿书七十年代我靠种树成了大佬

水清李李

继承阴阳酒店后暴富了

木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