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墨青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37章 银本,锦衣为王,淡墨青衫,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实际的情形是,一两银子就是巨款,要分割开来使用,试想,当时的地价是旱田三四两到五六两一亩,江南一带的水田才是十两不到的价格,一个人随身带几两银子,就足够穿行百里的使费了。
而最麻烦的就在于此。
银子是官府或是官府认证过的炉房熔铸的,所有官府出来的银锭都是九成九以上的纯度,然后再流通到市场。当然,市场是不能容纳那么大的银锭,必须把银锭剪开了使用。从五十两一锭的大银,到十两,五两,一两,五钱、一钱、五分,依次向下。
如果明朝有大量的铜钱做为辅币,银子原本是不需要铰的那么碎的……但实际上铜钱的铸造始终不足,就算是洪武年间最高峰的一亿多钱也就等于南宋年间最低产量的一半也不到。
制钱不足,在银本位的经济环境下,银子只能不断的铰碎,再熔铸,再铰碎流通,再一次回收熔铸。
在这种循环流通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熔铸带来了成色和纯度的问题,官炉成色高,纯度来,民炉则纯底极低,在这种一收一熔的环节中,就不知道多少穷人百姓遭受了不该受的损失。
而因为银子这种贵金属货币的保值属性,在流通过程中,太多的富人选择把成色好的大银锭收藏起来,甚至有些富人专门挖掘大型的地窖来做这种事,一收几万两几十万两上百万两。
这在明朝绝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种社会常态。
银子涌入再多在市场上流程却仍然不顺畅,百姓仍然苦于货币储量的不足。这种不足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能克服,但当到了官府收取赋税的时候,百姓就要蒙受巨量损失了。
官府收赋税有的是实物,但越来越多的地方收的是现银。
官府收银而百姓手中无银,只能拿实物去抵换现银,然后拿低价卖出实物的银子去交税,等过了收税的时间,物价回升,然后又只能拿低价卖物品的银子再高价购买生活用品。
这样一个循环,就是大明几千万户百姓每年都要遭受到的掠夺。
这就是一个政府在货币政策上的不作为和苟且给它治下的居民所带来的困拢和麻烦,当然,大商人,地主、士绅,在这种货币政策上是占便宜的。
到了明朝后期,白银大量流入,超级富豪和大官绅越来越多,他们穷奢极欲,但百姓的生活却根本没有大的改善,原因就在于银本位下的这种货币垄断。
官府在富人身上收不到税,富人又不停的转嫁到穷人头上,国家越来越穷,百姓越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