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 1592(下) 第五章 追击
马伯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朝鲜战争 1592(下) 第五章 追击,帝国最后的荣耀:大明1592抗日援朝,马伯庸,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修建倭城的决策,从壬辰年的七月份就开始执行了。那时候李舜臣正活跃得不像话,日本海路几乎为之断绝,日本水军束手无策。
秀吉深刻地感觉到了朝鲜水军的威胁,便下达了一道筑城令,在釜山港以及周围的加德岛、巨济岛、椎木岛、陆上岬角以及周边地区修筑十一座本城和七座支城,试图希望借此来钳制李舜臣对陆上的骚扰。后来这个计划被调整了一下,把釜山周围的交通要道——比如西生浦、机张、东莱、蔚山——也都纳入规划之列,最后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日本在那个时期有两项技术走在东亚前列,一项是铁炮制造,还有一项就是筑城术。漫长的战国战争,促使日本走上一条军事化的筑城路线。日式城堡以天守阁、橹、门、曲轮、土垒等一系列防御设施组成,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防守最大化的心思。
以西生浦的倭城为例。这座城堡修在了蔚山湾附近的山顶上,下面围了三道石垣围墙,墙高六米,且都是反向倾斜。外围还有壕沟。在每一道围墙后的丸城内,都有大量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对围城之敌进行攻击。而敌人却无法直接接触城堡,只能按照曲里拐弯的围墙通道艰苦地前进。易守难攻。
负责修建这些倭城的,都是各个军团抽调出来的工匠——尤其是第二军团。别看加藤清正是员勇将,他实际上对筑城也颇有一手,曾经一手设计了号称天下三大名城之一的熊本城。这一次在釜山修建倭城,加藤清正作为驻朝日军中唯一的高级工程师,花了不少心思。
日军撤退到釜山防御体系以后,分头驻扎在各地的城堡里。加藤清正守在北线的蔚山、西生浦;小西行长驻留釜山附近的熊川;小早川隆景驻在巨济岛,其他将领按照顺序驻扎在其他倭城内。
面对日军的严阵以待,明军停止了前进。李如松和刘綎从来没看到过这样的城堡,但他们都不是傻瓜,一眼便能估计出,明军要攻克这些城堡需要付出多少的伤亡。
此时明军的一线兵力不过五万出头,且除了川军以外,都已经师老兵疲,尤其是辽东军团,战马损失八九成,人也被饿得皮包骨头。以这样的状态和不占优势的兵力去跟日军一个城一个城地打攻城战,无异于自杀。
更麻烦的是,随着日军大踏步后退与明、朝联军的大踏步前进,双方的补给优劣也悄然发生了转换。明军的补给线被拉扯得更长,转运起来更加艰苦;而日军背靠大海,距离对马岛非常近,只要李舜臣不出来捣乱,侵朝军团的补给便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