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方早期电报发展
马伯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节 西方早期电报发展,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马伯庸,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灯一炮贼从东,双灯双炮看南风,三灯三炮防西面,四灯四炮北方攻。”又有规定:“会边俱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百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原来,这么点灯放炮的,也不过能告诉你敌人从哪边打来、敌人约莫有几百到几千而已。
而电报呢,套句应景的话就是“眼睛一闭,一睁(一秒钟),就转地球七圈半了,嚎?”这中间的效率差了多少倍,数学不太好的恐怕还真算不清……
可以说,直到以电报为起始的通讯技术革命,才真正使人与人、国与国、大洲与大洲之间的交流无远弗届,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体。现在的互联网、手机等等以电力驱动为手段的通讯方式,莫不滋生于电报,滋生于电报发明者莫尔斯的奇思妙想之中。
按照词典上的说法:电报(telegraph)是通信业务的一种,是最早使用电进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式。
说起电报的发明和实施,排在首位的,当仁不让的肯定是电报机发明者美国人塞缪尔·莫尔斯,这个人的名字,相信大家都在历史课本上看到过。但是恐怕不是每个人都清楚,莫尔斯并不是第一个发明电报机的人,而是第一部实用电报机的发明者。
比莫尔斯发明出他的电报机早84年的1753年,就有人试图用电力来远距离传递信息,这时候离伏打发明电池还有40多年呐。这位名叫摩利孙的老兄的设想很简单,很直观,也很有趣。我们都知道,静电感应是可以吸引灰尘、纸片这样的轻薄物体的。摩利孙就利用了静电的这一特性,从发报点到收报点扯了一束26根的金属导线,每根导线的末端都挂着一个金属小球,球下面又挂着一张写有字母A-Z的小纸片。发报端的人用静电机依次连接导线,导线另一头的纸片会被吸起来,收报端的人就可以按照字母纸片被吸起的顺序组成文字。这种方法稍微一推断,就明白投入实际应用的难度有多大,试想静电能有多大功率,又可能传递多远呢?就算功率问题解决了,发、收信繁琐,容易出错等问题也是这种静电电报的致命伤。所以虽然后来还有许多发明家沿着摩利孙的思路继续研究,但是始终没有一个人能造出一台用于实用的静电电报机。
1793年,法国查佩兄弟俩在巴黎和里尔之间架设了一条230公里长的托架式信息线路。这两兄弟也是第一个使用“电报”这个词的人,但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