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中文电报与密码
马伯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节 中文电报与密码,触电的帝国:电报与中国近代史,马伯庸,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捉不到康有为,早已给从天津到上海的沿岸码头都发出了语气严厉的加密电报,电称康有为毒杀光绪,畏罪潜逃,各地码头一旦发现重庆号靠岸,立刻派人上船拘拿康有为。
烟台自《天津条约》开埠之后,一直是通商重镇,亦是上海联系北京、大沽、大连等地的南北电报枢纽。水下陆上电线纵横,中外电报俱集中于此处中转。慈禧的缉捕令第一个就拍到了烟台登莱道衙门。
按说登莱道衙门接到密电之后,应该立刻封锁码头,派人严密监视,可是这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
由于早期中文密码编制过于简单,查阅调看的手续又异常繁琐,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不能及时应变。所以自从清政府启用电报为官方正式通讯手段后,为了确保不让人假传圣旨,特别规定了一定级别以上的大员都可以看电报底稿,确认电报上自动收报的军机号头,此命令才算有效。但是同时又有规定,来电的密码本只有少数官员才能持有。
可巧的是,那天登莱道台李希杰前往胶州,这位大员还颇有职业素养,知道密码本的重要性,随身带着。这一带不要紧,他手下大大小小十几名官员大眼瞪小眼,谁也不知道密电里说了些什么。朝廷有严格规定,哪一密级的电报由哪一级官员译出,不得僭越。慈禧太后发电时用的是最高密级,衙门的电报生只能翻译出加密的内容,至于内中说了些什么,除了李希杰的电报本,整个烟台谁也破译不了。
晚清官员,大多颟顸。既然破译不了,那就搁着吧,反正密码本是李大人带着的,出了事也是他的责任。于是道台衙门就把这份十万火急的电报搁在了一旁,打牌的打牌,聊天的聊天。
康有为不知道自己又在生死线上走了一遭,他悠哉游哉地在码头上买了点水果,又打听了一下北京局势,就回到了重庆号上。重庆号开走半天,李希杰才晃晃悠悠回到衙门,他一看有一封北京来的密电,连忙取出密码本,翻译出来一看,脸登时就白了。
这可是要杀头的大罪呀。
自从有了电报这个新通讯工具之后,清政府在考评官员时多了几条关于电报的标准。一是要对密码本进行严格保密,不得假手旁人;二是有密电来时,一定要及时译白执行,不得延误,还详细规定了泄密扣薪俸多少,延误时日要扣除薪俸。李希杰第一条执行得很好,第二条可就麻烦大了。何况这封电文是慈禧太后亲自下令的,他这个失误跟抗旨这等大罪也差不多了。
上海道与登莱道不同,道台蔡钧接到密电之后早已经严阵以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