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7章 四个亿的一盘好棋,调教大宋,苍山月,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传入中原,第一个收益的就是秦国的中兴之地岐山、少梁。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镇守西戎的小国才能荡平六合,一统诸国。”
唐奕接过话头,“正是如此。”
“从上古到商周,中原农业以‘黍’为主,养活四海之民。可是,黍米产量有限,发展至战国时期,已经趋于饱和,养活不了更多的百姓了。”
……
从古至今,汉人奉行的原则就是有多少粮食,养多少孩子。
所以,粮食的产出,直接关系到人口的多寡。
夏周时期黍米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到了战国已经是极限了。
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华夏文明处于瓶颈的时候,小麦从西边传入了中原。第一个获利的就是秦国。
有粮,就有人。有人就是有战斗力。
正是因为粮产引发的连锁反映,让秦在与楚争夺巴国井盐这块大肥肉的时候占得了先机。
有了盐这个重要的经济物资,秦之兴盛也就更加的无可撼动了。
……
“秦以小麦振兴国力,此后历经数百年,又是小麦之利,奠定了中原富庶之地的威名。”
“可是,小麦和黍米一样,也有极限。其实到盛唐时期,中原人口就已经到了小麦的极限了,需要另一种高产作物来打破桎梏。”
……
“老夫明白你的意思了。”
老贾顺着唐奕的思路接道:“你是说,大宋的兴盛就是因为找到了这种打破桎梏的农物。”
“所以,现在的富裕与太平除了商之兴盛,还有它的功劳?”
到现在,老贾终于反应过来,唐奕要说的不是商业,而是占城稻。
唐闻言微微拱手:“相爷高见!正是占城稻。”
……
其实,华夏大地种值水稻的历史早了去了,可以上述到七千多年前。
可惜,一是因为产量,二是因为生长周期和技术的缘故,水稻一直无法取代小麦,打破粮食对中原文明的制约。
产量就不用说了,中原原始的稻种产量不比小麦高,而且从插秧到成熟,要五个月的时间。再加上育苗期一个月,也就是半年的时间,一年只能种一季。
所以,水稻只在江南地区是主要粮食作物,在北方,仍然是小麦的天下。
直到占城稻的出现……
后世的人们对这种来自古代越南的水稻有一个误区,那就是,以为它比中原的原有水稻产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