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6章【说客】,民国之文豪崛起,王梓钧,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将领当中,还真没有谁敢提出投日的。不管是旧派的张作相,还是士官派的杨宇霆,都是坚定的仇日分子。
日方暗中拉拢杨宇霆好几次,都被他拒绝了。
日本人随即觉得张学良更年轻、好控制,各种软硬兼施,希望能跟张学良达成密切合作。
张学良自然不肯答应,就算他愿意,手下的将领也不同意。那些将领更倾向于自立,不管日本人,也不管南方国民政府,奉军自己经营东北的一亩三分地。
面对张学良的问计,周赫煊说:“六帅,这件事根本不用我多嘴,其实你心里早就做出了决定。对吗?”
张学良愣了愣,随即苦笑道:“还是明诚知我。”
张学良是很看好常凯申的,认为北伐军纪律严明、战斗力极高,而且有自己的革命理念,常凯申也是能让中国富强的领袖。
嗯,太过高看了。
周赫煊打开皮箱,拿出常凯申的手书、挽联,以及他自己的《菊与刀》样书,说道:“六帅,我这次来奉天,给你带来了三样东西。”
张学良首先打开挽联,只见上面写道:噩耗惊传,几使山河变色;兴邦多难,应怜风雨同舟。
这副挽联充分暴露了常校长的诗词水平,不过胜在浅近直白,而且也表达了对张学良的接纳之意。
“有心了,”张学良都不用读信,就知道里面写的什么,他问,“明诚,你在南边当官了?”
“没有,”周赫煊说,“我帮常司令做说客,从大义上讲,是为国家和平;从小义上讲,是为尽快打通东北到山东的救命粮道。”
张学良起身来回走动,顾虑道:“我早就想易帜了,但有两个问题很棘手。一是奉军内部有人反对,二是日本人从中作梗。”
周赫煊出主意道:“有两个办法可以解决。”
“快说。”张学良急切道。
“第一,可令热河的汤将军先易帜,试探奉军内部和日本人的反应。”周赫煊说。
张学良喜道:“汤二叔?这主意好,他肯定也愿意易帜。”
汤玉麟是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如今霸占着热河省。他不在东北,又属奉系,只要他易帜,既不会引起奉军内部和日本人的强烈反对,但又能够起到试探和过度作用——热河也是日本人觊觎的地方,只不过没有东北那么重要。
而且汤玉麟肯定愿意易帜,因为北伐军就在他眼皮子底下,不投降早晚打起来。
周赫煊分析道:“先让那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