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一统
王中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章 大一统,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上,王中亚,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该年八月,又有一个陈朝将领名曰夏侯苗的请降,结果,杨坚的态度还是那两个字——不纳,而原因?一如既往,(两国)友好。
这一年,杨坚派遣名士薛道衡出使陈朝,在出使之前,杨坚给薛道衡传达了此行的意旨——朕且含养,置之度外,勿以言辞相折,识朕意焉。
在中国古代,使者出使他国,讲究的向来是“不辱使命”,换句话说,丢什么,不能丢面子,以此,使者会想尽各种办法,要在言辞上给自己的国主讨到些便宜。战国末年赵国的名相蔺相如,他之所以发迹,就是因为在这样的外交场合能够为自己的君王挣份脸,其中的经典案例,莫过于渑池之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此有极为传神的描写,大家不妨一观。
然而,杨坚此次的态度,却几乎是一反常态,非但不要面子,而且,还交待薛道衡“勿以言辞相折”——这葫芦里卖的又是什么药呢?
杨坚屡屡打出和好牌,但是,似乎陈叔宝却并不给面子,陈朝侵犯隋朝的情况屡有发生,公元585年,湛文彻就率军攻打了和州。杨坚的态度,则是“不退缩,不反击”,陈朝来攻,隋朝就迎击,但迎击之后,就停止行动。
陈朝还屡屡派遣间谍去隋朝刺探情报,而杨坚的态度则是,“侦察,擒获,送返”,不但送返,还好酒好肉招待着,临走前还送衣送马。
如此种种,杨坚到底在玩什么花样呢?
最初的时候,杨坚当然是出于内外两方面考虑,内,考虑到隋朝初建未几,还须巩固邦基,外,则有强敌突厥压境,先要腾出手来应付北线(我们以后会谈到)。所以,此时,杨坚的策略,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绥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线的突厥被隋朝的离间之计搞得四分五裂,压力不复存在,而随着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的政治经济,也都有了蓬勃的发展,到了此时,杨坚依然在示弱,他的策略,就需要换两个字——骄敌。
杨坚之所以要小心翼翼的祭出“骄敌”之计,是因为,“北强南弱”虽然已成定局,但是,历史无数次证明,优势并非等于胜势。
最直接的例子,莫过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当时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已经统一了北方,兵势强盛,而南方的东晋建国未几,偏安一隅,实力远逊前秦,然而,淝水一战,“北强南弱”却就此作古,前秦元气大伤,很快灭亡,而初时凄凄惨惨的东晋,却因此而站稳了脚跟。
血的教训写在历史书上,杨坚不想重蹈覆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