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
王中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一章 开皇之治,隋朝其实很有趣儿.上,王中亚,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有反对意见。
反对的人中,有一个叫何妥的,他是这么说的:“苏威所学,非止《孝经》。厥父若信有此言,威不从训,是其不孝。若无此言,面欺陛下,是其不诚。不诚不孝,何以事君!且夫子有云:‘不读《诗》无以言,不读《礼》无以立。’岂容苏绰教子独反圣人之训乎?”
何妥同志是苏威多年的政敌,他这个话,主要是为了指责苏威不诚实,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朝内某些知识分子,对这种生搬硬套的“孝”,是不敢苟同的。
反对的人中,还包括李德林,他的意见则更加击中要害,他认为“孝”乃人之天性,根本无需设教。李德林这么说,自有自资本,他青年时代有过“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时正严冬,单衰跣足,州里人物由是敬慕之(十六岁”的表现,对于“孝乃天性”这句话,自是有其深切体会。
当然,也正因为李德林说话切中了要害,所以,大大触怒了杨坚,何妥反驳苏威时,杨坚只是一笑置之,而当李德林发言时,杨坚却勃然大怒,严词反驳:“……朕方以孝治天下,恐斯道废阙,故立五教以弘之。公言孝由天性,何须设教。然则孔子不当说《孝经》也。……”
李德林反对“设教”,并不是说他反对“孝”,而是说,他反对杨坚所提倡的“孝”,因为,杨坚和苏威所提倡的“孝”,乃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孝”,是泯灭人性,口号式的“孝”,他不认为这样的“孝”能有什么意义。杨坚的这种“孝”,就是鲁迅在《狂人日记》里所说的“吃人的礼教”。
李德林说的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是有的。苏威把这“五教”,不仅应用在了北方,还应用在了南方,试图全国推行,北方由于隋朝统治基础比较牢固,没有出现反弹,而在南方,老百姓对这一套就很不客气了——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邪!”
由此可见,杨坚的这套意识形态式的灌输,并不得民心,然而,可惜的是,即便如此,杨坚本人却也找不到更好的教化方式了。
从一个“孝”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杨坚的缺点,他治国过于条框化,缺乏想象力,显得生硬而刻板。当然,这跟他的生活背景是分不开的,十三年的寺庙生活,而后在北周政治圈中的浸淫,都造就了他严肃有余而活力不足的特质。
杨坚的“苛”字,还表现在他对臣下的猜忌上,《资治通鉴》记载:
上性猜忌,不悦学,既任智以获大位,因以文法自矜,明察临下,恒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