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军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十五章、避讳问题,勒胡马,赤军,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军中之约的原意,魏晋时就已经不用了,至于完备之意,本来便有个通假字为“赅”——后世本就有“言简意赅”之语——那么干脆连包容、广博也都转用“赅”就完啦。
好在按礼避名不避字,要不然连“文”、“约”俩字儿都不能用了……这可怎么改好啊?
问题是儒臣们还要求敬避先帝之名……裴该之父为裴頠,这字儿少见,无所谓;但其祖父为裴秀、曾祖为裴潜、高祖为裴茂,都是常用字,就很不好改了。东汉时曾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为茂,所以秀才就叫茂才;但到了华朝,若如此避世皇帝讳,便犯圣皇帝讳……再找个什么同义字合适呢?
以“荣”代“秀”、“茂”?以后乃有“木荣于林”、“百草丰荣”等语吗?似乎也不大合适吧。裴该就此以询群臣,饱学宿儒也不能答,才总算把这事儿给按了下去。不过他原本计划开科举,试秀才的,估计这词儿不能再用了……
裴该随即吩咐秘书卿郭璞和秘书监胡飞,要他们引经据典,就避讳问题写一篇论文出来,明其始源,道其不便,以期形成舆论风潮,尽量避免这一礼俗的扩大化。裴嶷等人是不知道,裴该可清楚得很,这避讳问题到唐以后越来越泛滥,搞得是多么的不堪。
因为魏晋以来,士人不但避公讳,而且还经常避私讳,到了唐朝,竟然将避私讳都堂而皇之写进了法律条文里去。比方说,倘若某人所任职务冒犯了其父、祖之名,就要服一年徒刑——父祖名安者,不得任职于长安;父祖名军者,不得担任军将。甚至于还避同音字,所以诗人李贺因为老爹叫李“晋”素,他就不能去考“进”士……
韩愈因此作《讳辩》一文,讥讽道:“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宋朝更要命,每个帝王本名要连同音字都避,比方说宋高宗赵构,除构字外,还须避遘、媾、购、彀、句、够、佝……多达五十五字!这一朝十几个皇帝下来,你还怎么落笔写文章啊?!
宋代还算是明令避字的,唐代则“无讳训,听臣下随宜代易”。所以有人避李氏先祖李虎之名,改虎为武(虎牢关就此成为了武牢关),有人则改写为兽,或改写为豹,或改写为彪……那特么还是同一种动物吗?!
因此裴该命郭璞等人作文,就申明了几条原则,除“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外,还包括“二名不徧讳,更名不再讳,讳字从政令,明公讳而驰私讳,止讳一字不及同音”,把那些后世泛滥的漏洞尽量全都给堵上了——起码在我华朝,别搞那么多有的没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