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0章 黄牛迎接黑牛,葬元,武猎,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们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崔四三回答,流民并不是一直当流民,实在坚持不住了,就会接受官府招纳,再回乡种地。种两年地,被压迫的活不下去了,又当流民。
今年是流民,明天或许是农民。今年是农民,明年或许是流民。就这么交替循环,不断转换。
崔四三的话,终于解开了李洛长久以来的疑问。原来元朝流民是通过这种方式持续下去的。也难怪,如果一直当流民,要么为了活命造反抢劫,要么流浪饿死,怎么可能一直存在?
元廷之所以始终无法解决流民难题,主要是从来没有当回事。
因为,蒙古贵族觉得流民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压根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根子还是出在民族文化上。
蒙古上层终元一代,都没有被汉化。他们认为,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像蒙古人那样四处游牧,逐水草而居。到处游牧,是游牧民族千百年的生存常态。
所以,流民活不下去四处流浪,就像牧民流动迁徙一样,再正常不过了,那不是应该的吗?
这是流民顽疾始终解决不了的重要原因。
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很多汉官上奏呼吁解决流民问题,而元廷高层始终态度消极。
甚至出现过,在灾荒之年,元廷不但不赈灾,还鼓动百姓当流民去逃荒的奇葩现象。
十月十八,是个好日子。
李洛一行人,终于来到宁海州衙所在地:荣城。
荣城地处齐鲁最东端,濒临大海,与高丽隔海相望。荣城是一个县城,又是州衙所在,所以也是州城。
由于靠海,为了防备海盗侵袭,荣城的城墙比较高大坚固。
城门口的兵看见李洛等人,显得很恭敬,压根不敢提收取进城税。
既然是州城,面积也不小,方圆能有四里。进城之后,一眼看去还算热闹。
李洛打马沿着城中主道,行了两里,就看到一座高大威武的衙门。大门匾额上四个大字:宁海州衙。
距离此处不远,还有一座规模小了一号的衙门,乃是荣城县衙。
这荣城县官也真是倒霉,竟然和州官同处一城,那还不是小媳妇儿一样?
州衙前的衙兵,看到李洛等人出现,仅仅愣了一下,就赶紧小跑过来,用生硬的蒙语问道:“敢问,官人是不是,新来的达鲁花赤大人?”
他这蒙语说的非常别扭,但李洛还是勉强听明白了。
“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