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山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三章 民心,穿成农家老太后,黄柏山人,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来的兵老爷说,去年新继位的皇帝,还有先帝的干娘,当监国太尊的那位,都是大好人,听说俺们这里的大堤溃口了,特意派京里的大官来主持修堤,才会跟以往不同。”
“看来还是京里的大官好啊,能有个好皇帝,真是俺们这些小百姓的福气!”
听到黄大柱的感慨,老二和老三也纷纷附和,对他们而言,愿意给他们这么好待遇的人,就是这天底下最好的人。
这些虽然难免有些小心思,总体上却都很朴实的老百姓不会想到,让他们村子遭遇这场水淹之灾的罪魁祸首,其实也是京中的大官。
毕竟这世上的人与人不同,官与官更加不同。
朝廷破例以给工钱的方式,在原州大量征工的消息传出后,顿时引起无数人的议论,有人甚至在朝堂上直接提出质疑。
“启禀陛下,原州前途尚且不明,极有可能会减少国库收入,还需朝廷赈济,不管是修大堤,还是挖渠道,按便让当地官府征役即可,这般给工钱征工的方式,不仅没有前例,还会给国库增加负担,实非良策。”
听到这话,安常煦神色平静,语气淡然的回道。
“葛爱卿乃是户部尚书,你来告诉他们,这次在原州征工的钱,可曾让国库出过哪怕一文。”
听说付钱征工一事后,葛尚书才明白皇上借那么多钱的主要用意,虽然心情有些复杂,但他此刻被点名后,还是义正严辞的回道。
“陛下这次派人前往原州,一应花费,全由陛下亲自承担,不曾从户部支取半文。”
此话一出,顿让那些想对这一决策指手划脚的人感到语塞,但还是有人硬着头皮强辩道。
“陛下这般冒然更改旧例,开此先例,恐怕会让百姓认为,为朝廷出力,都需工钱,为以后的征役工作留下隐患。”
安常煦不以为然的回道。
“这事简单,以后彻底改了这些不厚道的做法,给钱不就行了。”
“陛下请慎言,此乃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怎可如此轻易的改弦更张,恐怕国库也承担不起如此沉重的负担。”
想到祖母曾说过,只有当底层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后,购买力增强,国家的收入也能因此而得到增加,可是那些底层百姓一直背负着繁重的税收与劳役,如何能有机会变富裕?
安常煦态度坚定的回道。
“你们在场的诸位,也都是在为朝廷做事,每月都有薪俸不说,还有一些物资供养,百姓同样是我们安国的子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