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竹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5章,清太子今天作死了吗,木兰竹,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耳熟能详了——燕然山。
大汉追击匈奴,扬强汉国威时,除了西汉卫青、霍去病的“封狼居胥”,还有东汉时窦宪的“燕然勒功”。后者彻底瓦解了匈奴,北匈奴逃往欧洲,南匈奴与大汉融合成为大汉的附庸。在曹魏时期,匈奴政权彻底瓦解,“匈奴”成为历史。
窦宪是汉和帝时窦太后的弟弟,若是他一心为国、洁身自好,名声或许比卫、霍还大。可惜窦家嚣张跋扈,欺压百姓,无恶不作。窦宪最终被汉和帝扶植宦官势力,将其下狱赐死。
窦宪被认为是东汉外戚之祸的起始。自窦宪后,东汉就在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中左右摇摆,导致生灵涂炭,而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因此后世文人都不屑于谈论窦宪,谈论也只谈论其过,不谈论其功。大多数人就只知“封狼居胥”,不知“燕然勒功”了。
但论对匈奴的打击和对世界的影响,“燕然勒功”比“封狼居胥”更大。而且“封狼居胥”尚未发掘出实物,考古学家目前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狼居胥山在哪。“燕然勒功”的石碑雕刻已经发现,就在后世蒙古国杭爱山脉中,那就是摩崖石刻。
其实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摩崖石刻就陆陆续续被发现。但因为外蒙古国没人认识这些文字,石刻又较为破碎,外蒙古人一直不以为意。
直到二十一世纪,中国的考古学家受邀与外蒙古国的考古学家联合考察,在外蒙古国的考古学家惊讶的视线中,扑到摩崖石刻前,身体颤抖,热泪盈眶,这揭开了这些破碎石刻的秘密。
这些被外蒙古国忽视的破碎石刻,就是东汉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是窦宪“燕然勒功”的实证。
不知道有多少历史爱好者看到这一则新闻时心绞痛。还好在这个时代,燕然山还是大清的领土,策棱的部族就在燕然山下的塔米尔河流域。
虽然整个喀尔喀蒙古草原上都燃起了战火,但噶尔丹的兵力有限,只能掠夺,无法占领整个喀尔喀蒙古。策棱的部族较为弱小,便还能在塔尔河流域苟且偷安,赶着牛羊东躲西藏。
此战策棱的部族也会派出勇士协战,部族中就只剩下老弱妇孺,由策棱的祖母格楚勒哈敦(哈敦即王妃)管理。
但格楚勒哈敦已经老迈,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原本历史中,格楚勒哈敦在康熙三十一年,即后年,就会无力控制部族,带着策棱和策棱的弟弟从塔米尔河归顺,投靠大清。
直到康熙四十五年,丧妻的策棱被指为六公主额驸,被康熙派往塔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