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一十六章 父子同考,大明第一臣,青史尽成灰,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皇帝陛下对教材有最终的决定权,相应的,所有学子都可以自称天子门生了,这个金字招牌,也不在是通过科举的进士专享。
属于给老朱扩大影响力了。
毕竟张希孟在关键的时候,还是非常靠谱的,该给皇帝的脸面,那是半点不能少。
自己又不是三岁孩子,难道还真觉得人家称呼你是张子,你就真是诸子圣贤了?圣贤那是死后才能封圣的,活着的时候,只能是卑微的社会公器罢了。
当然了,老朱也明白张希孟的用意,但他更在乎朱标的教育工作。
这么好的孩子,让翰林院的那帮人教,实在是可惜了。
正好有现成的教材,就在儿子身上试验一下。
就这样,朱标小同学在种田课程之外,又多了许多文化课,每天被弄得满满当当,苦不堪言。
老爹坑自己,师父也坑自己,这日子真没法活了。
他现在就羡慕老四朱棣,这个混球每天除了吃就是睡,偶尔见见老爹,赏一个笑脸,就能把朱元璋高兴大半天。
还是当小孩子容易,长大了烦恼就多了,我不想长大!
八岁的朱标小朋友如是想到。
随着教材编撰如火如荼,复旦学堂的筹备也进入了快车道。
针对孔府的改造正在加速,除了保留部分祭奠孔子的场所之外,全都辟成教室,后面又筹建了一批卧房。
孔庙被改建成文庙,用来祭祀以孔子为首的诸子百圣。
埋葬孔夫子的孔林,也被利用起来。
这里树木众多,环境优美,在外面建立起跑马场,又兴建了靶场,用来联系射箭……这么安排,也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人觉得冒犯了孔夫子,影响了圣人的安眠。
不过刘伯温等人却觉得不错。
孔夫子一生教书育人,门人无数。
自然是喜欢看后辈读书人,在自己面前,通习六艺,砥砺奋进。学生们也正好时刻牢记夫子教诲,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努力奋进!
完美!
张希孟肯定是支持刘伯温他们的意见,学堂迅速建设,而接下来真正的重头戏,就是招生了。
毕竟学堂建的多大,规格多高,没有好学生捧场子,那是绝对不行的。
“有人说名师出高徒,其实我想说,很多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如果遇到了苏轼那种才子,换成谁当老师,都是一样的。所以说,生源质量,就是复旦学堂的一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