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一十六章 朱棣的第一场胜利,大明第一臣,青史尽成灰,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元璋有点意兴阑珊,他是苦出身,对待几个孩子,还真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给他们。
对待太子如此,对待其他孩子虽然差了一点,但大概也是一个思路。
耿炳文在淮西诸将当中,非常不显眼。
像徐达,常遇春这些人,全都是以勇猛善战著称,到了战场上,属于杀神附体,横冲直撞。
可耿炳文不一样,他这些年最大的功劳,就是朱元璋领兵讨伐陈友谅,决战中原之时,他在后方戒备,主要对付张士诚。
你说这不算功劳,肯定不能够!
甚至徐达在私下里都说,耿炳文治军严谨,一丝不苟。他练出来的兵,当为大明诸将第一。
很显然,老朱也放低了对皇子们的要求,仅仅先让他们当个好兵罢了。
不过朱元璋思量再三,还是决定把一个义子派到了武学,这人就是指挥同知平安,也就是这一次朱棣撞去的军营的顶头上司。
朱元璋还特别把义子叫到了宫里,跟他说了好一会儿话,这才派他过去,看顾皇子。
看到这个组合配置,张希孟一阵恍惚,他甚至觉得靖难之役要提前开打了。
要不要把李景隆也派来,那就完美了。
还真别说,很快老朱就弥补了这个遗憾,李景隆竟然通过了选拔,被塞到了武学,跟朱棣成了同窗。
李文忠因为他爹李贞的关心,成亲很早,李景隆虽然比朱棣低一辈,但却比朱棣还要大几个月。
这小子随他爹,长得驴高马大,人模狗样的。
对待师长,还彬彬有礼,说话一套一套的,颇受长辈喜欢,属于别人家的孩子那种。
事情的发展,正在超出张希孟的控制,他觉得这么下去,很有可能不会爆发靖难之役,或者直接点,这帮人都会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然后是应天欢迎你,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对于这个结果,张希孟也没啥好主意,他反对老朱插手,朱元璋就选了几个平庸的人,来管理武学,又从勋贵家中,挑了个老实巴交的李景隆来伴读,张希孟还能说出什么来?
要不然把你家的孩子送进来?
咱们再把徐达和常遇春的公子也安排过来?
来一个群英荟萃?
张希孟干脆摇头了,或许这就是天生的缘分,他也没有办法。
爱咋咋地,有自己在,还真能翻了天不成?
张希孟没有料到,有些人或许天生就是惹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