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六百四十八章 辽东大捷,大明第一臣,青史尽成灰,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时间。
而且界限划清楚了,还要重新建立黄册,编户齐民,针对税收的鱼鳞册,还要重新安排粮长,规划路线。
然后新划定的行省,还要兴建官署,安排人员,他们要对下面的人口土地,税收刑名,建立起管理秩序……
凡此种种,简直琐碎到了极致。
朝廷的政令需要一级一级传达,下面的事情需要层层报告……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中书省忙得昏天黑地。
李善长那么能耐的一个人,竟然都有点招架不住。
他不得不奏请朱元璋,给胡惟庸加了参政衔,然后将超过半数的公务,分给了汪广洋和胡惟庸,可即便如此,老头子的皱纹也一天比一天深。
张希孟这边同样不轻松,他给门下省谋到了巨大的权柄。
但仅仅是给百官建立档案,就一直忙活到了现在,还仅仅是八成而已。
不是下面人怠惰,实在是忙不过来。
原本存在吏部的档案,仅仅包括九品十八级,非正式官吏,根本不在其中。武将也不归他们管,更不要说拱卫司这些衙门了。
到了张希孟这里,不得不悉数收回,同时还要把十倍数量的书吏纳入其中,武将也要管过来,甚至各级学堂,表现突出的学生,都要归入门下省的卷宗里。
刘伯温,姚广孝,这都是多大本事的人,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也只能徒呼奈何,除了拿出愚公移山的劲儿,别的办法是一点也没有。
别忘了,张希孟还要负责修史。
浩如烟海的史料,内容复杂无比。
虽说下面有一堆大家名儒,张希孟依旧忙得不可开交。
而且这还不算最麻烦的,张希孟从朱元璋手里忽悠来了几百万两金银,要投资船厂,要对外航海,探查海外的情况。
船队出去,哪怕到最近的琉球、倭国,也要几个月时间。
没有足够的前置作业,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说,这两年多,基本上都是在繁杂而琐碎的忙碌中度过的。
张希孟如此,朱元璋如此,大明王朝也是如此。
幸运的是,到了今天,也差不多开始收获了。
朱标回京之后,除了早晚去朱元璋那边问安,多数的时间,就是到张希孟这边,看看国史馆修书,了解下门下省的卷宗整理情况。
另外还有针对百官的考评,就在今年到明年上半年,也就是朱元璋御极十年之前,要完成一次规模庞大的考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