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尽成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八百六十七章 华夏大会,大明第一臣,青史尽成灰,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比如凉州,敦煌,哈密,比如朱英经营的昆明,此外贵州等地,如果不考虑张庶宁在龙场的努力,完全就是一片漆黑。
中原之地,尚且如此,想把交趾并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主公,单靠着交趾人自己努力,唯恐几十年后,也不会出现一个进士,他们拿不到份额,自然会心生嫌隙,加上距离太远,民情复杂,均田之后,热情消退……臣唯恐要不了多久,交趾又会成为乱源!”
朱元璋脸色越发凝重,显得很是烦躁……归结起来,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中书省提出的对外经营方略,以赚钱压榨为主。
钱唐上书,认为应该以壮大华夏为主。
身为一个怀着理想的天子,老朱甚至不惜给尊敬的张先生一个下马威,来硬生生扭转了国策。
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安南,占城,倭国,还有其他的藩国,老朱是真的有点害怕了,这事情确实不好办。
因为单纯靠着理想,当理想消退的时候,又剩下什么呢?
“先生,事到如今,想必你一定有什么高见吧!”
张希孟一笑,“高见谈不上……其实这就是治理成本的问题,臣以为可以先设立一个华夏大会……所谓华夏大会,就是藩国、属地、属国,推举贤良之士,一起到大明,面见陛下,共同商讨问题。所有与会者,都由陛下亲自赐予爵位身份,作为上情下达的通道,可以让他们监督本国状况。随时发现问题,上奏朝廷。”
“在平时,依旧使用本地贤达,治理地方,降低行政成本……但是朝廷一定要派驻足够的兵马。除此之外,要让本地优秀学生,来到大明,接受教育,再有经济往来,安排我们的报社过去……总而言之,徐徐图之,以大明之强,不愁不能水到渠成。”
张希孟的这番话,让老朱陷入了沉思。
情况很显然了,世界上没有万全之策,人心又一向复杂,无论做出那种选择,都是在投入回报之间,找个平衡。
所以老朱沉吟再三,反复思索,终于向安南方向,下了一道旨意。
这道旨意很有趣,除了继续前面强调华夏骨肉,支持均田之外。
老朱抛出了一个全新的安排……朝廷暂时不安排交趾的官吏,由交趾义军,还有当地贤达,一起推选出镇抚使,管理地方事务,决定用兵事宜。
在安南的明军,要和镇抚使配合,要照顾安南民情,因地制宜,推动均田,铲除安南当地豪族!
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