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9章 通和宫的那个通和,朕真的不务正业,吾谁与归,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479章通和宫的那个通和
张居正写第一卷阶级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自己的政策,让政令获得大明上下的认可和执行的共识。
而第二卷他是不主张公开刊印,大量发行,传的哪里都是,第一卷对当下的大明而言,完全足够,第一卷让人们意识到阶级的存在,和它的不正义性。
张居正反对还田疏,也是基于第一卷,但写出第二卷分配之后,张居正其实也期盼着还田疏能够推行。
工兵团营制度的逐渐完善,让张居正逐渐意识到,或许还田疏真的可以推行,哪怕是能够执行部分,也算是累积了底蕴。
而负责此事的王崇古,表现出了他的迫不及待,若非皇帝、太傅拉着,王崇古现在立刻马上就要在全国推行工兵团营,来组建大明的厢军,安置流民。
“王次辅,大明还需要一些时间,而且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当下大明超过八成的丁口,都是农户,虽然商税比例已经超过了五成,但商税的八成都是来自于海外种植园、市舶司抽分、官厂团造,而不是来自于乡野之间。”朱翊钧劝王崇古冷静,不是让他自己降温,而是说起了大明当下的情况。
朱翊钧进一步说道:“大明当下仍然以小农经济为主,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耕和各家各户的手工占据了九成的产出,剩下的才是手工工场产出,只占据了一成,小农经济是以每一户为单位,是零散的,而且是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小门小户化为乌有。”
“王次辅你说呢?”
“臣欠考虑了。”王崇古逐渐冷静下来,察觉到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工兵团营不是无所不能的,一如当初的军屯卫所,所以,需要在实践中再总结经验。
三娘子看了看那本手札的内容,虽然有些凌乱,但还是能找到主要脉络。
这三个团营是编制名称,所辖军种,不总是固定的,比如在实际征战中,李如松为先锋,就会掌管所有的骑营,而戚继光的中军主要为步营,负责殿后的麻贵则大部分为车营,这种灵活调整,只有京营能够做到。
比如自耕农、佃农、雇农,他们多数掌握了少数的田亩或者没有田亩,必须强人身依附于乡贤缙绅,获得田亩耕种,维系生存,过重的地租导致过低的劳动报酬,让穷民苦力无法生存,而乡贤缙绅本身没有那么多的人丁去耕种,土地荒废对于乡贤缙绅而言也是浪费。
完全自然经济的稳定性,远远弱于小农经济,产出不足,整个草原的主要矛盾,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