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谁与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55章 欠陛下的债还不完根本还不完,朕真的不务正业,吾谁与归,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555章欠陛下的债,还不完,根本还不完
矛盾说,是大明万历维新的根基,在矛盾说之下,大明政令从部议到廷议,最终在多方协调之下达成一致,确认实施后,出了文华殿的门就必须要坚决实施,而且也不再是不顾地方死活,强行推行政令,而是因地制宜。
比如贵州到现在都没有展开清丈,那边的主要矛盾还是土司世袭和改土归流之间的矛盾。
说是多方协调,其实就是吵架,每天都有吵不完的架,门里吵的天崩地裂,出了文华殿的门,廷臣就是一个集体,要保障廷议内容得到贯彻。
辽东方面李成梁的捷报已经成了日常,这一次李如松带领京营单独前往保定,李成梁在进攻的闲暇之余,专门上了一份贺表,这份贺表一看就是李成梁本人写的,俗文俗字,言辞之间极为嘚瑟,自己家里出了个好儿子,离不开他这个老父亲的培养云云。
大明朝廷其实在收买李成梁,用李如松这个悍将未来的前程,来收买李成梁,让他忠君体国,当然也是给李成梁支持,让他安心的做自己的宁远侯,尺进存取的开疆拓土,争取将更多的黑土地,纳入实土郡县的范围。
总体而言,效果还是不错的,李成梁在辽东锐意进取,已经进攻到了吉林等地,正在沿途消化。
李成梁其实干了一件天怒人怨的事儿,那就是俘虏的番夷,都要为大明修路,从辽阳到吉林的驰道,只有修满五年,才能成为大明的边民,获得户贴,编民齐户,这当然不符合儒家文化的仁义和柔远人。
但谁让朝堂上没有番夷出身的大员?自然没人为番夷说话了。
绥远方面,似乎永远是一成不变的老三样,修水利、种草、圈养,随水而栖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大明王化的徐徐展开,一点点的消失不见,或许没有了那种纯天然的朴素,但那种朴素,边民并不想要,谁爱要谁要!边民要住房子,要躲避风霜雨雪,要活着。
后人是否遵守那就不是朱翊钧要操心的事儿了,但是他说出去的话就是泼出去的水。
“朕明白了,想过来讨饭。”朱翊钧恍然大悟,明白了这个阿巴岱的目的。
没钱!真的一点都没有了!陛下,不要想着大兴土木了!
朱翊钧笑着说道:“朕有钱,工期三年到五年,一年也就两三百万银子,这次保定府可是有230个圩主,已经抄了三家,抄完这剩下的227家,咱们不就有钱了吗?”
再加科就是让百姓只能逃亡,而且因为大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