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 第1328章,最佳娱乐时代,白色十三号,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罗南只是跟贵宾室里的诸位来宾打过招呼,就直接进了影院,等待电影放映。
坦白地讲,作为非教徒,也没有研究过圣经之类的人,想要看懂达芬奇密码,多少还是有点难得的。
其中出现的一些组织和典故,东方的观众也不会很了解。
这就会造成部分观众看上去一头雾水。
第910章 老实人
比起丹布朗的原著,电影尺度其实要小得多,如果放在中世纪,包括丹布朗在内,剧组所有人员有一个算一个,妥妥要上字表达时所展现出来的解密,影像化之后的吸引力大减,这不止是影片拍摄的问题,还有观众习惯了商业电影必然会带来的眼球刺激。
哪怕是另一大争议宗教电影《耶稣受难记》,也是利用争议吸引观众进入影院,以鞭笞耶稣的酷刑留住观众。
《达芬奇密码》这部电影,不能说朗霍华德能力不够,毕竟这是好莱坞艺术与商业平衡做的较好的导演之一,既有《阿波罗十三号》和《格林奇如何偷走圣诞节》这种大卖商业片,又凭借《美丽心灵》拿到过奥斯卡最佳导演。
朗霍华德花了很多力气在如何用画面表现书中某些略嫌枯燥的历史和理论段落,导致电影用来解释的时间被拉长,而在紧张的情节推动上又失掉了精力;视觉处理上,他不乏神来之笔,比如跨越历史的镜头叠和,和对历史传说部分的画面进行油画质感的处理。
至于对于宗教的否定,电影如此巨大的投资,就决定了必然要大规模上映,需要在尺度上妥协。
这不是艺术的丧失,而是聪明的规避。
所以,原著对于宗教的种种,在电影里面化为了汤姆汉克斯的一句台词耶稣是人是神,为这个问题送死的人还不够多吗?
不可避免的,当的情节以画面展现在大银幕上时,失去了那种精神上的惊悚。
罗南还记得曾经上大学时,一位了解西方宗教史的舍友躲在被窝里通宵读原著时的那个夜晚。
根据舍友的说法,看到丹布朗如何颠覆性的解释最后的晚餐时,整个后背的汗毛统统竖立了起来--那不是一种来自鬼神或死亡的神秘主义惊悚,而是面对自己习以为常的历史常识被彻底颠覆时,那一瞬间,来自精神层面失重的恐惧。
甚至他说这种恐惧虽然只有一瞬,却足以超越任何斯蒂芬金所营造的恐怖世界。
但罗南看着大银幕上放映的电影,以画面来展现关于耶稣和女性化彼得的种种,看完之后也只能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