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蓝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0章,我力能扛鼎,宣蓝田,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常常有各种各样的野生穗子,一长就是一大片,当地人就拿这些穗子做饭吃。”
“老朽也认不得是什么东西,全淘换回来,一样一样地尝味——这几种味儿都不赖。”
说完,他才把斗笠扶到脑袋上,露出一张黑亮的脸来,颇有兴味地看着她娘儿俩。
有仆从给她们搬了两张杌子来,唐荼荼坐下,一样一样仔细地瞧。
种子垫着油纸摆成长长一排,桌上一半放种子,一半放割下来的成穗,因为路途遥远车马颠簸,运回来的谷穗不整齐了,乱成一团,很难认出是什么。
粮种旁写着品种名字,都是当地的俗名,什么黑糠、白瘪子。
唐荼荼拿起一根“白瘪子”穗儿,捻开外皮,露出里边几粒干瘪的麦粒,她尝了尝味道,笑了起来。
老头以为她在笑这麦子太瘪,无奈道:“这白瘪子是东北来的,丫头别看卖相不行,当地人拿这麦子烤饼子吃,又耐嚼又香。”
唐荼荼笑容更大了:“这是燕麦。”
老头怔了一怔,问:“那是啥?”
唐荼荼道:“能熬粥,促消化的。”她怕被追问,自己还补上漏:“我在本草书上看到的,燕麦还能入药,补益脾胃,特别适合老人吃。”
这个时代对跨地域迁种、移植的认识还不深,再好的作物,往往也只在原产地扎根,移种是非常费力的事。燕麦是高寒、喜干燥的作物,高山高原上才有,中原见不着的。
“嚯,丫头还真知道!”
一老一少坐一块唠起来了,那老汉一个一个给她介绍:“这是黑裸麦,西宁都司那边来的,当地和着青稞揉馒头吃。”
他在这儿坐了一上午,上来询问的没几个,张嘴问的,也只好奇了两句就走了,就唐荼荼一人听得认真,时不时还能应答几句,言语间颇有见地。
老头夸她书念得多,唐荼荼只笑不语。
基地里,全民分配的基本劳动都是种地,不分职业,每天都得抽一个钟头去种地,一来锻炼身体,二来是培养全民劳动和节约粮食的意识。
“丫头自己种地?”
唐荼荼摇摇头:“我没种过粮,我自己种菜。”
“自己种菜?!”老头眉头一挑,比了个大拇指:“好耐性。”
华琼扶额看着,笑而不语。
等把摊上的十几样粮食讲完一遍,唐荼荼问:“爷爷,您这粮种卖么?能分我几包么,我回家种种看。”
老头儿一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