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蓝田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9章,我力能扛鼎,宣蓝田,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荼荼脑子里不知怎么那么多新鲜东西,乍听道理并不深,却是环环相扣,仿佛从一人到人人、从一户到一乡、再到一城一国,全是连在一起的,掌权者与百姓上下同欲,群而不党,才能成就国富民强。
这些,全是唐厚孜自个儿想不到的。
唐厚孜再循着她的道理,去《太平御览》那套书里翻找,找出里边与道理相关的史料,堆在文章里,假装是引古论今以史为鉴。
整篇文章看似观点新颖,其实是荼荼的观点;看似例证详实,其实都是先人所言。他汇总了各家之言,最后只提出了几段自己的见解。
写得了这篇集大成的文章,唐厚孜特别惊喜,却也心虚得厉害,他从没写过这样的文章,文章末尾附上的史料出处,竟整整列了一页。
这……不是抄吗?
爹和牧先生、叶先生却都啧啧称奇,夸这文章作得不错。
唐荼荼冲哥哥眨眨眼睛,埋头吃饭。
这是后世的资料搜集大法,写论文时,搜集原始资料是最重要的。
那半套《太平御览》实在好用,有点像后世的词条检索,会将同一类内容前后串联在一起,全是几朝的大学士们汇编成的,集万家所长,堪称古代最强百科书。
她看过哥哥几篇文章,乡试公榜时,也在学台看过前五十名学子的文章。
唐荼荼字认不全,读书人见得也不多,暂时还不清楚是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这样。
只看那些文章里,许多学生都是抓着几句大家名言,衍伸出自己一点微薄的思考。乍看写得洋洋洒洒,其实空话不少,尤其时务策,看似说理透辟,实则很少有人提出了有见地的时务措施,对现实没有多少参考意义。
哥哥这个年纪,能熟读经典、通晓事理已是不易,强行说理反倒尴尬,唐荼荼就给他讲了后世写论文的办法。
男儿十四岁,三观已经定下了雏形,但从知识学习的角度讲,这又是可塑性最强的年纪,他会像一块海绵一样疯狂汲取知识。
唐荼荼想潜移默化、一点一点地用后世的知识,武装哥哥的头脑。
她还没想好怎么行动,只生出这么个蒙昧的意识,具体如何讲给他、讲些什么知识才合适,还得慢慢琢磨,不能与盛朝世情拧巴,不能叫他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学得脑子乱了。
这么做有多少用处,唐荼荼也不知道,眼下只打算走一步看一步,先雕琢好哥哥的文章,让他顺顺当当进了国子监再说。
二殿下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