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九十三章 征兵广告片,好莱坞制作,白色十三号,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垣的洛杉矶到辽阔无际的太平洋海面,从巴黎街头的高速公路到黄沙漫天的中东军事基地,好莱坞银幕上,世界各地经受了一波又一波规模空前的外星人入侵浪潮。
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危急存亡之时,总会有那么一群“英雄”挺身而出,以血肉之躯杀入战场,挽救大厦将倾,最终力挫外星暴徒的阴谋诡计,保卫了地球,拯救了世界人民,大功告成之后迎着鲜花和掌声的簇拥重返军营,深藏功与名。
这些美国大兵在银幕上的“英雄壮举”令全球观众“肃然起敬”,令热血男儿们“心驰神往”,也令这批影片在不知不觉中俨然成为了美军的征兵广告。
其实美军搭台、好莱坞唱戏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早在近百年前的电影诞生之初,双方就关系密切,只不过当时军方之所以配合剧组,是出于教学目的——影片可以当做军校教材。
正基于此,二战时期的美方才得以直接参与征兵电影的制作和宣发,弗兰克·卡普拉等导演就曾拍摄过高水准的征兵片,但那和鼓吹越战的鹰派影星约翰·韦恩在60年代拍摄的《绿色贝蕾帽》替美军歌功颂德一样,都属于“非常时期”的昙花一现。
如今意义上的“征兵片”是指反思越战的电影偃旗息鼓后,一批着力塑造美军正面形象的高投入商业片,以80年代风靡一时的《壮志凌云》为开端,虽然效果不错,但由于广告特征太明显,也曾遭遇过不少非议。
然而,现在和未来,随着电影叙事手法和视觉语言的翻新,美国大兵在银幕上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伟岸,美军的综合实力也得到愈发淋漓尽致的展示,征兵效果自然也是水涨船高,五角大楼开出的赞助额度也急剧上涨。
同时,经验丰富的编剧更懂得如何不露痕迹的将广告元素编织在情节中,从而大大降低观众的敏感度,如今的《独立日》就像是未来的《变形金刚》一样,完全具备这些特质,而且按照杜克的设想完成影片,就会发现广告意图远没有《壮志凌云》当年那么露骨。
从商业角度看,剧组与五角大楼的合作是一桩只有傻瓜才会拒绝的双赢买卖。
自从越战硝烟散尽,美国从义务兵制改为志愿兵制后,军方每年都需耗费巨资拍摄征兵广告,但再好的广告也不如制作精良的商业大片更有煽动性,而且电影与广告相比优势巨大,其公关宣传成分被掩盖、消解在一个完整的故事中,让观众在与角色同患难的感官轰炸和心理历险中,潜移默化的陶醉在其中,同时还避免了对广告的天然抵触心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