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七百五十五章 因地制宜更好用,好莱坞制作,白色十三号,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莱坞众多海外市场中不起眼的一个,好莱坞大牌明星对于中国都还不屑一顾。
随着《变形金刚》和《阿凡达》在中国的票房双双超过13亿rb,以及去年年底,中美双方就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进口好莱坞影片的分账比例也从原来的百分之十三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一部好莱坞大片在中国每取得1000万元票房,分到口袋里的钱就多了120万元——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牌导演和明星纷纷出现在了中国。
能够吸引这些明星的,自然是中国越来越繁荣的电影市场。
也正是从《变形金刚》那时候开始,中国的电影市场就像发育期少年的身高一般,开始猛长,2009年全年票房为101亿,比2008年增加了40亿。
这一年的增加量相当于之前7年的增长量的 百分之八十!
相应的,好莱坞大片能在中国上赚到的钱也越来越多了。
在这种刺激下,好莱坞在中国市场上越来越用力,营销上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以往的那些老套路——找媒体发稿,汉化一些预告片和海报,买一些公交站牌,办首映礼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了。
杜克对此有着足够多的了解,华纳兄弟的大制作每在中国上映一部,他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让华纳逼着这边的公司在宣发上做出一些新的创意。
比如结合这边的市场和社会情况,华纳兄弟就把《盗梦空间》在北美不是很响亮的一个宣传口号,打造成为了中国市场的主宣传标语——聪明人才能看懂的电影!
而且随着新的备忘录的签订,以往一些因为预算不足而无法实现的创意,在市场变大之后也变得更容易实现。
华纳的大中华区有更充足的预算用来购买更多的户外硬广,邀请更多的明星主创来华,举办规模更大的首映礼,或者支持更多本地化的创意。
尽管预算变多了,但真的做起事来,好莱坞大片相比本土影片的营销,仍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
一种限制来自公司内部,好莱坞影片在华的整体策略要与北美总部沟通讨论,美国方面面对的北美是一个十分成熟的市场,而中国市场相关产业链上还没有这么建全和完善,更先进的营销方法和手段有的时候远不如因地制宜更好用。
杜克就很清楚,目前好莱坞大片在华普遍采用的买硬广、借助明星、办首映等市场做法的移植,整体上还是简单粗放的,缺少真正定制式的营销。
“中国市场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