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山人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二六七章 一声轻响,重生之红星传奇,豫西山人,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和“春”字,赐名长春厅。
长春的第二次崛起源于俄国人源于沙俄1896年攫取中东铁路筑路权。当时,俄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俄国人居住区。等到日俄战争后,日本人取代了俄国的权益,将旅顺至大连的中东铁路改名南满铁路,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南满铁路沿线原俄方根据《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获取“保护铁路必须之地”的权利转移至日本,并将其改名为“满铁附属地”。随后,日本以每坪(33平方米)10钱(01日元)的价格,在长春的头道沟地区购买了1528085坪土地,命名为“满铁长春附属地”,并展开市政建设。随后,日本人又从俄国手中买下了二道沟地区552公顷的俄国铁路附属地,将其与满铁附属地合并,俨然一个没有租界之名的新租界。
事变前,关东军司令部先后设在旅顺、大连。事变后的第二天,关东军司令部就从大连北上,迁往沈阳。等关东军策划成立满洲国后,伪满洲国定都长春,改长春为新京,设立新京特别市,直属伪满国务院。在关东军支持下,伪满开始了《大新京都市计划》建设,关东军司令部也迁到了长春。
这个时候,长春已经成了伪满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城市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人口也远远超过了《大新京都市计划》中预期的50万人,接近一百万,设敷岛、宽城、长春、和顺、顺天、东光、西阳、安民、大同、东荣10个市街区和合隆、大屯、南河东、北河东、双德、净月6个农村区。满、汉、蒙古、回和朝鲜等民族分区居住,加上日本人,长春确实是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城市。日伪大吹法螺,说什么《大新京都市计划》实施后,长春已经成了亚洲第一大都市,是东方小瑞士。
虽然日伪是在恬不知耻的吹嘘,但是长春的市政建设确实搞的很好,是按照行政中心、城市中心、文教中心、社交中心几个功能区域进行建设的。市内干道网采用放射状、环状与方格状结合的多心形式,道路按不同功能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辅道。干道由绿化带分割为汽车道、公共汽车道、马车及自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主要口都设置有广场。铁路在市内采取地下通行,主要街道的照明和电讯线路采用地下管线。日伪甚至设想建设长春的卫星城。
最值得称道的是,长春的绿化。道路绿化带结合城市公园,使得长春人均绿地面积达到了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一倍、东京五倍,是世界大都市之冠。而且,长春的给排水系统非常先进,是这个时候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