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886【明史出版】,朕,王梓钧,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夫君回来得这般早?”
“嗯,今日无事。”
朱慈炤已经娶妻了,是个书商的女儿,夫妻俩还算比较恩爱。
至于他的两个哥哥,朱慈烺在陕西做淳华知县,朱慈炯在贵州做都匀府经历。
而姐姐朱媺娖,由于特殊原因至今未婚。她拜师亲戚朱耷,学了一手好画艺,目前专门给小说作插画。当然比不得名家,因此收费比较低,但养活自己基本没问题。
“姐姐呢?”朱慈炤问。
“书房……”妻子说着突然冲出去,却是儿子撒尿和泥巴,搓成泥球往墙上砸,把雪白的院墙砸得煞是好看。
“哇呜呜呜呜~~~~”
院里传来孩子的哭声,朱慈炤又好气又好笑。
“咚咚咚!”
“姐,是我。”
“进来吧。”
朱媺娖正在画菩萨像,雇主是个小康家庭的老太太。这种生意赚得不多,刨开画纸和颜料成本,利润也就一两斤鸡蛋钱。
朱媺娖放下画笔,抬头说:“今日回家很早啊,不留在翰林院看书?”
“我这些天,把爹的实录看完了。”朱慈炤说道。
朱媺娖一愣,沉默不语。
朱慈炤感慨:“爹也不容易啊,天下战乱,民不聊生,并不都是爹的责任。”
朱媺娖问道:“翰林院编书,没把爹编成恶人吧?”
“有好有坏吧,”朱慈炤解释道,“听说《崇祯实录》,前后修改了十多遍,陛下说要编得中肯属实。书中的爹爹克勤克俭,也算好皇帝,就是刚愎自用、识人不明。”
朱媺娖叹息:“唉,刚愎自用,识人不明,哪里算是好皇帝?不说这些了,三弟今日有家信送来,他已调任去贵阳做事,还给了新的寄信地址。”
“三哥升官了?”朱慈炤喜道。
“算,也不算,品级没升,但受重用了。提拔他的上官,是大哥老师的侄子……在北京时的老师。”朱媺娖说。
朱慈炤瞬间无话可说,他们兄妹几个,虽然已经亡国,但很多时候又在享受朱家的福荫。
枯坐好半天,朱慈炤才说道:“就是苦了姐姐。”
“一个人也挺好,我已经习惯了。”朱媺娖展露笑容。
朱慈炤连忙转移话题:“南京来了许多番人,有几个法兰西和波斯的,被允许到翰林院观访。这些番人,都不做正经学问,每日只是讨教画技。看样子,他们的皇帝也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