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雪寻砚提示您:看后求收藏((783)、刚还了又借,归恩记,扫雪寻砚,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快更新归恩记 !
-
今朝皇室姓王,这位君主经历过前朝覆灭的战火,见过饥荒中路边倒毙的饿殍,他执政后,最重视的就是粮食的生产。饥腹不饱,民心难安,刚刚稳定下来的乱世很容易再起战火。然而改变了以往固有的产业格局,耕田大面积种植粮食,必然会压缩棉田的份额,进而挤兑棉织物资的价格。
但新朝提出的桑棉合田新政实施后,市场的粮价却并未因为产量增加而减价,棉布丝绸的零售,也未因为桑棉合田最初那几年作物适应期里的减产而涨价。这两种与耕地有紧密关联的物资,在桑棉合田新政最初的几年,售价也只是略有起伏,而在近几年,却是一齐降了价。
因为桑棉合田的新型种植技术已经成熟和推广,同样大小的耕地,有了近乎多出一倍的农作物产量,储备充足,这些物资的售价自然会降下来。民衣能蔽体取暖,食能饱腹,做活有劲,心也安了。把民生基础打造稳固,才有余力去筹划其它的事务。
而近几天,石乙借着帮阮洛清理账务的机会,断断续续看过几本账册上的文字记录,大致得知,当初朝廷刚刚实施桑棉合田新政的时候,为了稳控市场价格,与各大商行核心人物签订了盈利补亏的协议。拢总的概括,就是以粮食的增产利润,补充桑田收缩造成的亏损。
这个协议的实验点,首个便在京都,之后得以成功,是因为朝廷培养的那个京商系统发挥了作用。当时全靠那几位京都本土起家的商人,几乎拿着全身家当在跟市价波动硬抗。为此朝廷也开出了金额巨大的空心银票,直到近几年才渐渐还清。
商家以互利为生,朝廷再怎么倡导他们为帮助国家兴盛而做奉献,也不可能真让他们放血割肉每天做赔本生意,至多就是让他们暂时“借出”收益。但皇帝以一国之重许下的承诺。必得兑现,借了的债,一样得还。
不过,无论怎么说。这些京商对新政的实施是有功劳的。借的钱虽然还了,但也别忘了当初别人肯借的那份恩义。
要知道,王家虽然改朝换代大事已成,但在这个极为讲究传承的时代,严格来说,王家属于逆臣篡位,在昭国初建那几年,还是有不少人表面臣服,心里却在腹诽怀疑的。在那种环境下,王氏帝君为了推行自己构画的新政。向几位在京都起家的商人以一个口头承诺暂借大额利润,除去一部分表示退出的商人,但最后选择留下来的那几人,愿意借给皇帝的,怕就不止是银子。还有莫大的信任了。
所以如今皇帝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