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云中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百零六章 头疼的李延平,抗日之我为战神,风雪云中路,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战俘还改变抗联部队技术维修保障人员缺乏问题的杨震,可没有那么高的能力,去预见这些事情。
对于杨震来说这些物资和装备,只是缓解了燃眉之急并不是长远的打算。眼下更多的将心思放在苏联人身上的杨震,思路和想法可不单单是抗战这几年。应急归应急,但是思路不能只局限在眼前。
他是想通过引进一批优秀火炮缓解燃眉之急的情况之下,形成中国人自己的先进火炮生产能力,并引进一批性能优良的火炮。而不是只停留在仿制几门落后的小山野炮,这样一个极其初级的阶段。
因为他很清楚作为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中国的军事装备不可能只靠引进和购买。必须要建立起自己的完整工业体系,哪怕是这个工业体系稍微落后一些,但是也必须要能完全满足自身的需要。
他绝对不希望现在的抗联,以及未来几年后建立的新中国,走上国民政府只能靠买的老路。更不希望在不远的未来,中国工业起步,尤其是军事工业起步,再付出自己所知道历史那么沉重的代价,以及在几十年之内只能仿制人家已经落后的产品。
zls三型加农炮倒是无所谓,随着坦克装甲车辆的性能提高,这种火炮实际在二战结束就落伍了。作为火力支援,威力也无法满足需要。大多数的时间都转行回到它的老本行,作为队属直瞄火炮使用。
但是三零这种性能优异的一二二榴弹炮,却是使用寿命相当的长。直到二十多年后,除了体重之外,技术指标还没有明显落后。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还是很多小国或是穷国的当家主力火炮。
所以对于杨震来说,三零榴弹炮,以及随后出现的d一型一五二榴弹炮和d四四式八十五毫米口径加农炮,是他势在必得的装备。这是关系到整个中国在未来二十年之内陆军装备的发展,而不单单是为了眼下缓解燃眉之急。
只是看着眼前的李延平和郭邴勋,杨震却摇了摇头。这些事情自己只能深埋在心底,就是连面前这两个事业上的最亲密助手都不能说。如果连面前这二位都不能理解和支持自己,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理解自己?
李延平他知道,对自己无原则的信任,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自己做的这些他也许不会理解,但是也会支持的。至于郭邴勋那里,虽然也许不会最终想通,但是也不会不执行自己的建议。但杨震不希望郭炳勋心中,因为这件事情留有什么隔阂。
勉强做通了这二位搭档的工作,原本刚刚松了一口气的杨震,还没有等他将刚喝进嘴里的水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