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何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1章,穿越古代科举扶贫,应何似,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谢继宁的行为还有理论让赵怀瑜看到了另外一种,之前谢家就这样做了,赵怀瑜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好处,如今谢继宁一说,赵怀瑜才豁然开朗。
这是农商,让百姓在种地的基础上获得利益,既不会造成动荡,还能带来财富,让很多的普通百姓过上好日子。
“你仔细的说一下,继宁,当真可以说是才华过人,才比管仲,这样的想法一旦实施起,是于国于民都有大功劳的事情,我上书朝廷,好好的为你表功。”赵怀瑜激动得手舞足蹈,直接从位置上站起来了。
谢继宁有点懵,在他的一贯认知里面,除非自己搞出什么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发现什么红薯,大力推广,这样才能惊动朝廷,为自己表功,没想到还有一个作坊就能。
这是谢继宁自己意识不到的思维局限,这些想法还有做法,在前世太过常见,太过平常,大家都这样做的,地方上的政府拉投资,一个重要目的提供就业岗位,拉动经济发展。
都是普遍的行为了,对于学新闻的谢宁来说,这样的稿件每一个县都有,很多县都有,这种行为太过常见,所以不知道这个想法的伟大之处。
这样的思想,放在这个时代,是怎样的惊天动地,可以说是一项治国之策,这是工业,建厂招收工人,这是工商业,虽然只是初步的设想,但是已经是了不起的作为了。
振兴农业,以乡村产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这本来就是国策,谢继宁之前就懵懵懂懂,无意识的搬来,无意识的实践出来,让县里还有观一书院的夫子们讨论过,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初步的实践,并且取得效果。
下去田野调查的果然发现了一些特色的东西,很多的乡里已经开始行动,今年的税收就能看得出变化了,赵怀瑜本来就打算为谢继宁表功。
只是打算积攒一下,等成效再明显一些,然后将之前谢继宁提起,县衙还有观一书院讨论的‘以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的东西呈上去。
观一书院是刘方杰举办,谢继宁是刘方杰弟子,这样的建言献策,没有实际的东西拿出去,只怕都到不了皇上的面前,就要被刘方杰曾经的政敌打压,还有可能将这东西据为己有。
只有怀安县真真切切的发展,并且是一鸣惊人,别人都挡不住的时候,才是表功之时,到那个时候,整个怀安县将会成为他赵怀瑜以后晋升的大起点,他之后的仕途将会腾飞,同时也会为谢继宁表功,谢继宁的才华将会传到天下。
没想到谢继宁今天又带来了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