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何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4章 (第一更),穿越古代科举扶贫,应何似,114中文),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宁哥儿你认识的人好多啊!”张仁学感慨。
“整个怀安县也没有多少读书人,还有不少在我们书院,就连县学都不授课,那些秀才都会去小师叔家的图书楼看书。”应文一边站起来准备去接待来人,一边回答,这来人谢继宁认识,他也是见过的。
“也是,宁哥儿,你家图书楼的书比我家还多,只不过我家人不爱读书也是真的,书少很正常。”孙程明感慨道,他家虽然是怀安县的老牌人家,但是家里人读书都很一般,所以出了他这么一个读书苗子很受重视。
谢继宁解释道:“我家图书楼的书都是从各处收集来的,一开始都是从师父这里抄写的,那时候的书还少,后面我去府城带书回来,去省城院试也带,我爹每次出门也带,还有就是来我家订货的商人也会帮忙带来,这样积累下来,就多了。”
现在,在怀安县,甚至在隔壁的几个县里,板桥谢家湾的图书楼都很出名,为此,板桥的房租都涨了不少,很多家建了小院子供外地的读书人来这里读书,因为有很多的读书人聚集,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学习,和浩如烟海的书籍一起形成谢家湾独特的氛围。
公园外围的流觞曲水,举办读书会等地方,都增加了好几个了,生意都很好,这样的地方都要店家多少识字,生意才能好,稻香书院的扫盲班都受欢迎了很多,毕竟跟钱有关。
孙程明佩服的说道:“你家里的确很爱书,这样才能积累得这么快。”
“你们都可以去看看的,之前的书我还可以说自己都看过,但是现在多了很多的书,都是好书,有一些是打南边来的,有一些比较难得,就连我师父都说好,有好多的书都是我之前都不知道的。”
几人都很感兴趣,除了应文整天和谢继宁形影不离,经常往谢家去之外,其他人竟然都没有去谢家玩过,所以约定之后找时间去。
一番闲谈,应文们已经安顿好之前的秀才,回来了,大家接着轮班等待,到达黄昏时分,终于将来人都等到了,送人去安顿好之后大家都赶紧回去休息因为第二天,就要开始忙碌了。
刘方杰和李夫子做总负责人,然后给参与的人分工,谢继宁这些亲传弟子就是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动,涉及到衙门数据的由于县里教谕书吏负责,其他的都是刘方杰根据大家所学分工。
因为新朝以来,怀安县没有修过地方志,就是前朝的老的都已经混乱不堪,有很多变化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魏晋南北朝文学家曾经说过“作史莫难于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